资阳乐至:小兔子“蹦”出大产业

袁菡苓

农场航拍图。姚阳摄

从紧握方向盘的运输司机,到手握饲料勺的“兔管家”,资阳市乐至县童家镇李家寨村的王平,在村里新建的标准化兔舍中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他见证了一只只看似“娇气”的小白兔,如何“蹦”出一个年产值近百万元的大产业。这背后,正是当地创新推行“以产招业”模式,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的生动实践。

8月21日,在李家寨村海发养殖家庭农场的现代化兔舍里,一排排兔笼整洁明亮、井然有序。王平与妻子正忙着给兔子分窝、喂料,并不时巡查护理。这座配备了先进通风降温和粪污处理设施的兔舍,由村集体利用中省扶持资金统一建设,创业者可实现“拎包入住”,大幅降低了养殖门槛。也正是这一优势,让王平下定决心投身养兔事业。

“隔行如隔山,一切从零开始。”王平坦言。凭借一股韧劲,他一边经营,一边到周边养殖场拜师学艺,迅速从门外汉成长为技术能手。如今,他的农场常年存栏种兔1000只,年产商品兔超过3万只,年产值达90万元。因其活兔品质优良,产品热销成都、自贡等市场。

养殖技术始终是最大的挑战。兔子对环境极为敏感,自然损耗一直是行业痛点。为此,农场引入了水帘风机降温系统,通过水幕墙体将热空气转化为清凉水雾送入兔舍,为怕热的兔子打造出舒适的“小家”。

不仅在养殖环节精益求精,农场还在环保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他们建立起绿色循环模式:粪水经净化池处理后,清水还田用作肥料;干湿分离后的粪便则出售给种植户作为优质农家肥,仅此一项年增收约2万元,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的生态循环。

海发农场的成功是童家镇畜牧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该镇积极落实县级优惠政策,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转型。据了解,目前全镇已有年出栏2万只以上的规模兔场3个,年出栏200只以上规模的黑山羊羊场2个,配套种植牧草120亩。仅今年1至8月,就已出栏肉兔6.5万只、黑山羊5600只,畜牧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我们将持续加大政策激励,深化技术指导服务,抓好疫病防控,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童家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面对未来,王平的规划与当地政府导向不谋而合:“稳扎稳打,逐步扩大规模,学习更先进的技术,提高存活率和繁殖率,让这只小兔子真正成为致富奔康的‘大产业’。”(张凤莉、陈欣、姚阳)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