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赣南日报
夫妻携手让荒田变“金田”
——记赣州市文明家庭陈来娇家庭
□记者钟清兰
近日,天刚透亮,定南县岭北镇大屋村的田野已响起机器的轰鸣声,陈来娇、李金明夫妇早早调试好插秧机,加满油料,在立秋时节的农忙中争分夺秒。
“现在是农忙‘双抢’时节的最后几天,已经立秋了,必须尽快把晚稻的秧苗全部插下去。”在忙碌的空隙,李金明对记者说道。
陈来娇、李金明夫妇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2005年,陈来娇夫妻俩租用邻居和亲戚的荒地,加上自家的田地,共有十多亩,除草、翻地、抽水、整田,起早贪黑忙活在地里,开始规模化种植水稻。
农民出身的他们是种粮的一把好手,第一年“小试牛刀”,收获粮食3500多公斤,大大增强了信心。随后,尝到甜头的夫妻俩将“种粮版图”逐步扩张,2007年达100亩,如今已近600亩,其中有不少是撂荒田。
“种田,终究要靠机械化。”20年来,李金明累计投入五六百万元,建成工厂化育秧大棚,购置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无人机等十余台农用机械,并配套烘干厂,实现了机耕、机插、无人机植保、机收、机烘的全程“五机一体化”,大幅提升效率,破解劳力短缺难题。
科学是丰产的基石。夫妻俩始终坚持走科学化、规模化种植之路,多次邀请县里的农技人员、专家深入稻田进行指导培训。李金明还不断地学习种粮新技术,让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丰收保驾护航。
“我参加过多次培训,也考了农用机驾照、农机修理证等,都是我自己操作机器、维修机器。”李金明说,他与妻子分工合作,妻子负责田间管理等,他则主攻机械操作与维护,两人默契配合,确保每个环节精准高效,粮食产量连年攀升。
如今,夫妻俩已是当地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榜样,也是水稻种植业的专家,每年都义务为当地农户提供种粮技术指导。
2016年,夫妻俩牵头成立乐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当地6户种粮大户,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道路。合作社推行统一良种供应、技术指导、机械播种、施肥标准及收获销售的“五统一”服务,覆盖种植面积2000余亩。基地采用科学轮耕,并吸纳本村及周边村镇50多人务工,其中16名为脱贫户,昔日撂荒之地真正成为共同致富的良田。
合作社通过订单销售,开展大米加工配送业务,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延伸产业链,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在陈来娇、李金明这对“农业好手”的引领下,机械化与智慧农业的光芒,正照亮更多乡亲的丰收前程。陈来娇、李金明家庭也被评为“赣州市文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