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仕福:“新农人”扎根养殖业大展身手

本文转自:三明日报

王仕福在直播销售河田飞鸡。

●陈 震 肖 伟 宁民钦 文/图

“大家好,这些鸡都是养足180天以上的,三斤半左右,肉质鲜美,欢迎下单!”8月18日,在建宁县客坊乡福建海宏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总经理王仕福在向网友们介绍河田飞鸡。“一天能卖70多只,直播时长6小时,一只鸡价格80元左右,回购率很高。”

这片充满生机的养殖场,是王仕福返乡创业的“根据地”,也是他用科技破解养殖难题的见证。

从散养到圈养

2014年,在外打拼十余年的王仕福回到家乡建宁县客坊乡严田村,开启了创业路。

最初,他选择散养黑山羊,然而这种模式费时费工、管理困难,与建宁县山地丘陵的地形特点产生冲突,天然放牧易破坏地表植被,引发水土流失,限制了养殖业的规模扩张。

“要让养殖业走得远,必须改变模式。”王仕福瞄准了舍饲圈养,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福建本地山羊品种少,养殖成本高、生长慢,企业效益难以提升。

转机出现在与福建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的合作中。在专家指导下,他从浙江引进湖羊——这种羊产羔多、生长快、肉质好,特别适合舍饲圈养,完美适配当地养殖需求。

饲料难题是圈养模式的另一大挑战。湖羊以草料为主食,仅靠种植牧草或回收秸秆,不仅数量不足,还受季节影响明显。王仕福再次携手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闯出了“菌糠变饲料”的新路子。食用菌采收后的培养料“菌糠”,曾是被丢弃的废料,经检测却含有丰富的氨基酸、钙、铁等营养成分。通过选择合适菌剂密封发酵30天,菌糠饲料的蛋白含量提升54%,粗纤维降低48%,成为湖羊的优质饲料。

这一创新不仅解决了饲料紧缺问题,还与当地菌菇企业形成产业链闭环。建宁大川生物菌业有限公司日产海鲜菇5吨,产生的大量菌糠仅需45公里运输就可直达养殖场,既降低了运输成本,又实现了变废为宝。如今,公司的羊场存栏量达1560只,从最初378只黑山羊的小规模,成长为当地生态养殖的标杆企业。

从独自闯到抱团干

“既能照顾父亲,又能在家门口赚钱!”回想当年,村民邱国超笑着说。2016年,父亲因摔伤需要照料,他从外地返乡,在海宏达领取了40只羊种代养,公司全程提供技术指导,统一回收时按每公斤80元结算,一只羊育肥5-7个月就能赚800元以上。

创业之初,王仕福就思考着:如何让企业壮大的同时,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2016年,他率先推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当年便帮助12户54人脱贫;2017年,升级“两减两免一上浮”优惠措施,为103户300多人铺就脱贫路。

工作中,王仕福不断优化帮扶机制。针对困难户,他免费发放羊种、担保贷款解决资金难题、全程免费提供养殖和防疫技术指导。

为让更多人掌握创业技能,王仕福创建三明市青春扶贫创业孵化基地,争取到30万元“青春扶贫”项目资金,兴建300平方米标准化养殖区,通过集中托养孵化,教授困难户先进养殖技术和场区管理经验,给予劳务工资和经营性分红,形成“1+1+N”的创业扶贫链条——一个创业户成功后,带动更多农户加入,形成滚雪球效应。

产业链的延伸让帮扶覆盖面更广。养羊需要大量饲料,王仕福在流转1200多亩荒山荒田建立生态农业产业园的同时,发展订单农业。农户种植的玉米、牧草等,公司按合同收购,既保障了饲料供应,又让农户多了一份稳定收入。去年,11户农户种植的32亩玉米全部被收购,今年种植面积已扩大到80多亩。

目前,他已带动20多户村民发展种养业,为30多位困难户提供就业岗位,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实现“打工、顾家、赚钱”三不误。

从土办法到新路径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建宁的生态羊肉,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在海宏达公司的直播间里,主播正热情地向网友介绍产品,旁边的货架上,莲子、槟榔芋等当地农副产品整齐排列。

这是王仕福探索“云端经济”的新尝试。为了打破地域限制,拓宽销售渠道,他投资购置3套直播设备,引入2支专业直播团队,通过线上直播推广产品。如今,公司的羊肉不仅供应建宁本地民宿制作特色烤全羊,还通过福州朴朴电商超市等渠道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同时辐射带动张溪、中畲、水尾等周边村庄的莲子、槟榔芋等农副产品销售,形成“一业带多业”的联动效应。

从2012年回乡时的30只羊,到如今2000多只的规模;从单一的黑山羊养殖,到集生态养殖、立体种植、电商销售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园,王仕福的创业路始终与家乡发展紧密相连。他流转、租赁、合作整合1200多亩土地,打造了规模化、标准化的山羊养殖区,配套立体式蔬菜园、果林和牧草地,形成“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

从返乡大学生到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王仕福用坚守证明了:根扎在乡村,把心交给土地,既能实现个人价值,更能带动一方发展。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