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在新时代续写农耕文化新篇

张雪冬

初秋时节,行走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 “莫旗”)的广袤田野间,豆荚饱满、稻穗低垂,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正在这片土地上铺展。在这里,农耕文化未因岁月流转而黯淡,反倒在世代传承中不断萌发新枝,于新时代绽放璀璨光彩。

档案里的农耕根脉,是续写新篇的起点。走进莫旗档案史志馆,整齐码放的档案中,清晰镌刻着农耕文化的发展轨迹。第一轮《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志》记载:“清及民国时期,因布特哈地区地域广阔而人口稀少,达斡尔族在农业生产中延用原始的撂荒弃耕、轮歇轮种的耕作方法…… 随着大批汉族民众流入,使这里开始实行起垄耕种,谷子、玉米等产量大为提高,垧产最高可达1500市斤……”农技的推广,打破了 “种在地上,收在老天” 的旧思想,粮食产量稳步攀升:1958年自治旗成立时,全旗粮食产量达42960吨,较解放初增长近1倍。此后,莫旗农耕实力持续凸显——1983年被定为全国和全区商品粮基地县(旗),1985年获内蒙古自治区上交粮食总量、上交大豆量、粮食商品率三项第一,1986年至1987年连续两年粮豆薯总产居全盟之首,1988年获评全国100个粮食生产交售先进县之一…… 这些成绩,为新时代的续写奠定了坚实根基。

博物馆里的工具与田间的变迁,见证着农耕文化的时代跃变。莫旗达斡尔民族博物馆的展柜中,犁地的木犁、除草的锄头静静陈列,它们是 “刀耕火种” 年代的鲜活印记。而在尼尔基镇永合发村,87 岁的农民王德宽的讲述,更直观勾连起传统与现代:“我十几岁就务农,那时候交通工具是牛车马车,种地、秋收全靠人工,秋收用镰刀一刀一刀割,快的一天能割4亩左右;现在用大型收割机,一天能割几百亩,效率太高了!”2018年,莫旗获评 “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县”,截至目前农机总动力达197.89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率达99.14%—— 从人工到机械化的跨越,正是新时代农耕文化效率革新的生动注脚。

科技与绿色,为农耕新篇注入核心动能。种业振兴是粮食增收的关键,旗内登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深耕大豆种子科研、选育及生产经营,经过十年发展,至2019年起通过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加工能力与科研条件显著改善,2019年-2023年累计制种24万亩,2024 年制种5.6万亩,科技赋能让 “好种子” 结出 “好收成”。同时,莫旗深耕绿色农业,自2005年启动小规模免用农药、化肥种植试点,逐步扩大绿色作物种植面积,同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化肥减量增效、耕地轮作、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等项目,让土地更 “健康”。2024年,全旗粮食总产量达40.1亿斤,创下“二十二连丰” 佳绩,正是科技与绿色理念共筑的丰收答卷。

农耕文化的活态传承,在新时代绽放多元光彩。在各族群众长期交往中,莫旗孕育了独特的农耕文化:民间文学、山歌 “扎恩达勒”、民间说唱 “乌春”,将农耕生活的喜怒哀乐娓娓道来;舞蹈 “鲁日格勒” 再现挤牛奶、采野菜、掰烟叶、担水等生产场景,让劳作之美跃然舞台;劳作之余的曲棍球竞技,如今已成为莫旗的 “金字名片”,中国“曲棍球之乡”、世界“曲棍球名城” 的美誉,让传统体育与农耕文化共生共荣。2006年,“鲁日格勒”“扎恩达勒”“乌春”、传统曲棍球竞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全旗已有3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彰显着农耕文化在精神层面的深厚积淀。

饮食文化则是农耕文明的味觉延伸。生长在河边、江沿的柳蒿芽,曾被达斡尔族群众视为 “救命菜”,如今以它为食材的柳蒿芽炖排骨、肉沫柳蒿芽、柳蒿芽丸子、柳蒿芽馅饺子等,成为饭店招牌;牛奶面片、牛奶南瓜粥、豆酸菜走进大众厨房。美食大赛的举办,更让传统饮食在创新中传承,让农耕的馈赠在新时代焕发新滋味。

从传统耕作到机械化作业,从 “商品粮基地” 到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莫旗的农耕文化从未止步。在新时代的沃土上,它既延续着历史的厚重,又洋溢着创新的活力,正以更丰富的形态,续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农耕新篇。(李金梅、郭萍)

来源: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委宣传部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