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临汾日报
本报记者 尹 娜 实习生 齐格格
“黑糯玉米可比普通玉米金贵多了。”8月18日,走进汾西县对竹镇高标准黑色糯玉米项目种植基地,成熟的玉米植株挺拔,一个个裹着绿衣的黑糯玉米沉甸甸地坠在秸秆上,在阳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泽,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田垄间,该镇北掌村村民贾梅良精准握住玉米棒,轻轻一掰,伴随着清脆的“咔嚓”声,饱满的黑糯玉米便落入手中。当日上午6时许,趁着早晨天气凉爽,村民们来到玉米地,熟练地将玉米掰下,集中放置在麻袋里。田间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一曲曲丰收的乐章在田野间徐徐展开。
“这片地里的玉米长得特别好,个大又甜,营养价值也高,比普通玉米强多了,主要是不缺水。”贾梅良蹲在地里将玉米剥开外皮,紫黑透亮的颗粒饱满得能挤出浆来。“你尝尝?刚摘下来的最甜。”贾梅良说着给记者递过来一个。
这份丰收的底气,源于年初的精心谋划。今年年初,对竹镇积极谋划汾西县对竹镇高标准黑色糯玉米种植项目。该项目位于对竹镇北掌村地界,依托中部引黄工程出水口灌溉水源保障,采用滴灌技术模式,建设水浇地,种植特色农产品黑色糯玉米——晋糯20号。
看着眼前喜人的丰收场景,北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新建脸上满是笑容,“从播种、施肥、浇水到如今的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大家的心血,采用的科学种植管理模式和先进农业技术,使玉米产量比预期还要高。”
随着太阳逐渐升高,麻袋里的玉米越来越多,田边堆积的玉米堆如一座座小山。不远处,村民们正忙着将玉米装车,一辆辆满载玉米的农用车整装待发,准备发往加工厂。这些玉米,一部分将直接运往市场销售,另一部分则会经过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
“我们今年已与汾西县晖达种植专业合作社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委托合作社进行统筹管理。”对竹镇副镇长郭伟华介绍,“在项目实施之前,我们还专门去洪洞县辛村镇石南村学习考察,并与洪洞县富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接,计划将采摘好的玉米送到那里进行深加工,提升附加值。”
为了确保玉米的新鲜度,从田间到加工环节的衔接尤为关键。采摘后的玉米会迅速通过装载机装车,以最快速度运往收购点或洪洞县富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深加工。汾西县晖达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贾春晖信心满满地说:“农民有干劲,镇上有支持,我们发展的底气足得很。现在这50多亩只是起点,周边村的土地流转正在进行,明年争取突破200亩。我们还打算注册特色品牌,做深加工,不断延伸玉米产业链,让对竹镇的糯玉米不仅能鲜食,还能变成玉米碴、玉米糊,让价值翻番,让村民的腰包更鼓。”
郭伟华捧着刚掰下来的玉米笑着说:“我们镇这几年一直在探索特色农业发展之路,经过考察和试种,发现咱们这的土壤、气候条件特别适合黑糯玉米生长。水是庄稼的命根子,北掌村地处‘引黄出水口’,我们专门引进了滴灌技术,集中力量把旱地改造成水浇地,这样既能精准控制水分,避免浪费,又能保证玉米在关键生长期‘喝’得足、‘喝’得匀,同时可以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