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内蒙古日报
近年来,直播助农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这本是借助互联网东风,为农产品打开销路、助力乡村振兴的好事,然而直播中的一些乱象却让助农初衷变了味。
日前有媒体报道,不少农民朋友反映他们在网上遇到了一批假冒的农技专家。记者调查发现,短视频平台上有上百个“农业专家达人”账号,不少都标注了某电商机构的名称。记者在该机构所在电商基地了解到,直播中“专家”身份均为虚假信息,相关人员大多不懂农业,负责人甚至称哪天“农资”的钱不好赚了,用同样的套路卖别的货也一样能来钱。
除了冒充农技专家带货,还有部分直播间使用“造人设、博流量、演剧本”的套路,通过雇佣演员、编造剧本,营造出助农的虚假景象。他们声泪俱下地讲述着农民的艰辛,信誓旦旦地承诺要帮助农民致富,实则诱导消费者冲动下单,将助农变成了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骗局。
直播助农本应是一场多方共赢的善举,农民通过直播平台将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消费者能够购买到新鲜、优质的农产品,主播和平台也能获得一定的收益,然而直播间“假助农”乱象却让消费者对直播助农产生质疑,进而影响整个直播助农行业的健康发展。长此以往,真帮扶的助农直播通道也将受到影响。
打击直播间“假助农”,让直播助农回归正轨,需要政府、平台、主播和农民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强监管,加大对“假助农”行为的打击力度,对虚假宣传、假冒身份等行为依法严惩,建立 “黑名单” 制度,让违法者无处遁形;平台要落实主体责任,严格审核主播资质,规范直播行为,通过技术手段识别虚假剧本和虚假人设,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对优质助农主播给予流量倾斜;主播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守诚信底线,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真实情况,拒绝套路营销,用专业和真诚赢得农民和消费者信任;农民也要积极了解和参与直播助农,共同推动直播助农行业的健康发展。
乡村振兴需要真助农、真帮扶,而非赚快钱的套路与表演。唯有各方携手筑牢诚信防线,清除直播助农中的乱象,才能让这一数字时代的惠民举措真正扎根乡村,连接起农民的增收梦与消费者的放心购,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