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点,此时气温逐渐回落,昼夜温差增大,水稻生长也进入了关键的中后期阶段。这一时期的管理措施是否科学到位,直接关系到水稻的结实率、千粒重以及最终产量。因此,需结合立秋后的气候特点与水稻生长规律,精准落实各项管理要点。
一、精准调控水分,兼顾生长与抗逆需求
立秋后水稻多处于孕穗期至灌浆期,水分是影响其生长发育的核心因素之一,但需根据不同生育阶段调整管理策略,避免“一刀切”。
孕穗期:保障水分供应,严防干旱胁迫
孕穗期是水稻对水分需求最敏感的“临界期”,此时水稻幼穗分化正在进行,若水分不足会导致颖花退化、穗型变小,严重影响结实潜力。立秋后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秋旱”,需密切关注田间墒情,保持浅水层(3-5厘米)。若遇持续高温天气,可在白天适当加深水层至6-8厘米,通过水分蒸发降低田间温度,避免高温对幼穗造成灼伤;傍晚则回落至浅水层,保障根系呼吸。需注意,此阶段不可断水,即使短期干旱也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减产。
灌浆期:干湿交替灌溉,促进养分转运
进入灌浆期后,水稻需水量减少,但对水分的调控要求更高。此时应采取“干湿交替、以湿为主”的灌溉方式:每次灌水后让其自然落干,待田面出现裂缝、表土微干时再补水,循环往复。这种方式既能为籽粒灌浆提供必要水分,又能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活力——根系是养分吸收的“基础”,活力强则能持续为籽粒输送光合产物。需特别注意,灌浆后期不可过早断水,否则会导致籽粒灌浆不足、千粒重下降,一般应在收获前7-10天逐渐断水,让稻田自然落干,为收获创造条件。
二、科学运筹肥料,聚焦籽粒发育需求
立秋后水稻的营养需求从“促茎叶生长”转向“促籽粒充实”,施肥需围绕“保花、增粒、增重”目标,精准补充养分,避免盲目追肥。
巧施穗肥,弥补养分亏缺
若水稻在孕穗期表现出明显的缺肥症状(如叶色发黄、剑叶短小、生长势弱),需及时追施穗肥,补充氮、钾元素。氮肥可选用尿素,每亩用量5-8公斤,避免过量——若氮肥过多,会导致水稻贪青晚熟、病虫害加重;钾肥优先选氯化钾或硫酸钾,每亩8-10公斤,钾肥能增强水稻抗倒伏能力,同时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施肥时需结合水分管理,在浅水层时均匀撒施,确保肥料溶解吸收;若田间无积水,可先灌水再施肥。
补施粒肥,提升灌浆质量
灌浆初期,若水稻叶色偏淡、植株早衰,可补施粒肥,以叶面喷施为主,高效补充养分。常用配方为:每亩用尿素500克+磷酸二氢钾200克,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若水稻存在缺素症状(如缺镁导致叶片黄化、缺硼导致结实率低),可在配方中加入对应微量元素肥料(如硫酸镁500克、硼砂100克)。喷施时间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避免高温强光下喷施导致叶片灼伤;若喷施后4小时内遇雨,需重新补喷。
三、强化病虫害防控,降低产量损失风险
立秋后温度适宜、田间湿度较大,易引发水稻病虫害高发,且此阶段病虫害直接危害穗部和籽粒,需提前预防、及时防治,坚持“绿色防控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
重点病害防治
- 稻瘟病(穗颈瘟):穗颈瘟是立秋后水稻的“致命病害”,发病后会导致穗颈变黑、籽粒空瘪。预防需在水稻破口期(穗子刚抽出10%左右)喷施药剂,可选三环唑、稻瘟灵等;若已发病,需立即喷施咪鲜胺或春雷霉素,间隔7天再喷一次,控制病害扩散。
- 纹枯病:高温高湿下纹枯病易从基部向上蔓延,危害叶鞘和叶片,影响光合作用。防治需重点喷施水稻基部,药剂可选井冈霉素、噻呋酰胺等,结合田间通风降湿(合理排水),减少病害滋生环境。
- 稻曲病:稻曲病主要危害穗部,形成“稻曲球”,不仅影响产量还污染籽粒。需在水稻孕穗期(剑叶与倒二叶叶耳间距5-10厘米时)喷施药剂,可选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抑制病菌侵染。
重点虫害防治
- 稻飞虱:稻飞虱以刺吸水稻汁液为生,严重时导致植株倒伏、枯萎,且易传播病毒病。防治需监测田间虫量,当百丛虫量超过1000头时及时用药,可选吡蚜酮、噻虫嗪等,注意轮换用药避免抗药性;同时保护天敌(如青蛙、蜘蛛),利用生物防治控制虫口。
- 稻纵卷叶螟:幼虫会卷叶危害,啃食叶肉,减少光合面积。防治需在幼虫孵化高峰期(叶片出现“小白点”时)喷施药剂,可选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等,药剂需喷透叶片,确保卷叶内幼虫接触药剂。
- 二化螟:二化螟幼虫蛀茎危害,造成“枯心苗”或“白穗”。防治需在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期用药,可选三唑磷、毒死蜱等,结合田间深灌(水深5-10厘米)淹没稻桩,杀灭部分虫源。
四、关注田间辅助管理,筑牢丰收基础
除水、肥、病虫害管理外,立秋后还需做好田间辅助工作,及时应对异常天气,优化生长环境,为水稻籽粒发育提供保障。
倒伏预防
立秋后可能出现大风天气,水稻倒伏会严重影响产量和收获,需提前预防:一是避免后期过量施氮,防止植株徒长、茎秆细弱;二是合理控水,通过干湿交替灌溉促进根系下扎,增强抗倒伏能力;三是若水稻群体过大、田间郁闭,可适当拔除部分弱小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若已出现轻微倒伏,可在倒伏后1-2天内,趁晴天午后稻株略微发软时,轻扶植株并扎束(每3-5株一束),避免相互挤压。
异常天气应对
- 高温热害:若立秋后出现持续35℃以上高温,需通过灌水降温(田间保持8-10厘米深水层),或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清水,降低植株体温,缓解热害对灌浆的影响。
- 阴雨寡照:长期阴雨会导致光照不足、植株徒长,需及时排水降湿,减少田间积水;同时补施钾肥,增强植株抗逆性;雨后及时喷施杀菌剂,预防病害爆发。
- 台风暴雨:台风来临前加固田埂,防止田埂倒塌;暴雨后及时排水,避免水稻长时间淹水(淹水超过24小时会导致根系缺氧死亡),排水后喷施叶面肥,帮助植株恢复生长。
成熟前监测
灌浆后期需定期观察水稻成熟度,关注籽粒颜色变化(从绿色逐渐转为黄色)和饱满度,预估收获时间。同时清理田间杂草(杂草会争夺养分、影响通风),确保水稻正常成熟;若田间有杂稻(如红米稻、籼稻杂株),需及时拔除,保证稻谷纯度。
立秋后水稻管理是“冲刺阶段”,每一项措施都需精细落实。需结合当地气候、水稻品种特性及田间生长情况,灵活调整管理方案,做到“看天、看地、看苗”管理,才能有效提升结实率和千粒重,为水稻丰收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