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稻生产过程中,药剂防治是应对病虫草害的关键手段,但其效果易受气象条件影响,其中持续降雨是导致药效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连续降雨不仅会直接冲刷植株表面的药剂,降低有效成分附着率,还会通过改变田间小环境(如湿度升高、光照减少)加速药剂降解、影响作物吸收,同时可能加重病害发生风险。因此,针对持续降雨特点采取科学的药剂使用策略,对保障水稻药效、减少减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一、持续降雨对水稻药剂效果的影响机制
持续降雨对水稻药剂的影响是多维度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药剂物理性流失
药剂喷施后,若在未完全干燥或固化前遭遇降雨,雨滴会直接冲刷叶片、茎秆表面的药剂颗粒,导致有效成分随水流渗入土壤或进入田沟,造成表层药剂浓度骤降。对于触杀性药剂(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其作用依赖于药剂在植株表面的均匀覆盖,冲刷会破坏药膜完整性,显著降低对靶标害虫的触杀效果;对于内吸性药剂(如三唑类杀菌剂),虽可通过植株吸收发挥作用,但降雨会减少药剂与叶片的接触时间,降低吸收效率。
(二)药剂化学性降解加速
雨水的淋溶作用会改变药剂所处的微环境pH值,尤其是酸雨地区,酸性雨水可能加速碱性药剂(如波尔多液)的分解;同时,持续高湿度条件会促进微生物繁殖,部分微生物(如某些真菌、细菌)可通过代谢作用分解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等药剂的有效成分,导致药效期缩短。
(三)作物生理吸收受阻
持续降雨会使水稻叶片气孔关闭时间延长,影响药剂通过气孔进入植株体内的路径;同时,植株蒸腾作用减弱,水分代谢失衡,也会降低内吸性药剂在体内的传导效率。此外,长期阴雨导致水稻光合作用减弱,植株长势变弱,对药剂的耐受能力下降,若盲目补施可能引发药害。
(四)靶标生物抗药性增强
降雨导致药剂作用时间不足,靶标病虫草害长期处于低剂量药剂胁迫下,易诱导抗药性基因表达,尤其是稻飞虱、纹枯病等繁殖速度快的生物,抗药性演化风险更高,进一步加剧防治难度。
二、持续降雨前的药剂使用预防策略
为降低降雨对药效的影响,需在降雨来临前做好药剂选择与施用规划,从源头提升药剂的抗冲刷能力和持效性。
(一)科学选择抗雨水冲刷的药剂类型
1. 优先选用内吸性与传导性强的药剂
内吸性药剂(如噻虫嗪、烯唑醇)可通过叶片、根或茎秆吸收并在植株体内传导,即使表面药剂被冲刷,已吸收的成分仍能发挥作用,适合在降雨频繁期使用。例如,防治水稻稻瘟病时,选用三环唑(内吸性杀菌剂)较代森锰锌(保护性杀菌剂)更耐雨水冲刷。
2. 选用添加黏着剂或缓释剂的剂型
悬浮剂、微乳剂等剂型相较于乳油、可湿性粉剂,颗粒更细、在叶片表面的附着力更强;部分药剂添加有机硅助剂、聚丙烯酰胺等黏着剂,可形成疏水保护膜,减少雨水冲刷。如在除草剂中添加甲基化植物油助剂,能增强药剂在杂草叶片的黏附性。
3. 合理搭配保护性与治疗性药剂
保护性药剂(如百菌清、福美双)可在植株表面形成物理屏障,虽易被冲刷,但与内吸性治疗剂混用(如防治纹枯病时用井冈霉素+噻呋酰胺),可实现“保护+治疗”双重作用,降低降雨对整体防效的影响。
(二)优化施药时间与气象条件匹配
1. 关注短期天气预报
施药前需查看未来48小时天气,优先选择降雨间隙期施药,确保药剂有2-4小时的干燥固化时间(不同药剂所需时间不同,如乳油类约2小时,可湿性粉剂约4小时)。若预报有小雨,可在雨前1-2小时喷施,利用小雨将药剂带入植株表层,增强内吸性药剂的渗透;若遇中到大雨,则需推迟施药。
2. 调整施药时段
选择晴天上午9-10时(露水干后)或下午4-6时(避开高温强光)施药,此时叶片气孔开放度高,药剂吸收效率高,且避免因高温导致药剂挥发过快或露水稀释药剂。
(三)规范施药操作以增强药剂附着
1. 控制施药浓度与用量
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前提下,适当提高药剂浓度(不超过推荐上限),减少单位面积用水量,使药剂在植株表面形成较厚的药膜,增强抗冲刷能力。例如,防治稻纵卷叶螟时,可将药剂浓度提高10%-20%,用水量减少20%。
2. 优化喷雾方式
采用扇形喷头或迷雾喷头,提高雾滴细度(雾滴直径100-300微米),增加药剂与叶片的接触面积;喷施时保持喷头与植株的垂直距离(30-50厘米),确保药剂均匀覆盖叶片正反面及茎基部。
三、持续降雨期间的药剂补施与调控技术
若降雨持续时间超过药剂持效期(通常7-15天),需及时补施药剂,但需根据田间实际情况调整方案,避免盲目用药。
(一)把握补施时机
降雨间隙期是补施药剂的最佳时段,需满足以下条件:
- 未来2小时内无降雨,确保药剂能初步干燥;
- 田间积水退至稻株基部(水深不超过5厘米),避免药剂随积水流失;
- 水稻叶片无明显滴水,减少药剂被稀释的概率。
若遇连续阴雨无间隙,可在雨势减弱(如小雨)时施药,选用速效性药剂(如敌敌畏、醚菌酯),缩短药剂起效时间。
(二)调整补施药剂的种类与剂量
1. 减少长效药剂用量,增加速效药剂比例
持续高湿度环境下,长效药剂(如吡虫啉、戊唑醇)的降解速度加快,补施时可减少用量(为常规剂量的70%-80%),搭配速效药剂(如毒死蜱、咪鲜胺),快速控制病虫害扩散。例如,防治稻飞虱时,用噻虫嗪(常规量的80%)+敌敌畏(常规量)混合喷施。
2. 避免使用易被雨水淋溶的药剂
如代森铵、硫酸铜等水溶性强的药剂,在多雨条件下易流失,应替换为脂溶性或缓释型药剂(如丙环唑、氯虫苯甲酰胺)。
(三)强化助剂的协同作用
补施药剂时添加适宜助剂,可显著提升药剂抗冲刷能力:
- 黏着剂:如有机硅助剂(添加量为药剂总量的0.1%-0.3%),能降低药液表面张力,增强在叶片表面的铺展性和附着力;
- 增效剂:如磷酸二氢钾(浓度0.2%),既能为水稻补充营养,增强植株抗性,又能提高药剂的渗透效率;
- 抗蒸发剂: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添加石蜡油类助剂可减少药剂因蒸发导致的损失,延长持效期。
四、持续降雨后的田间管理与药效巩固措施
降雨结束后,田间环境仍处于高湿状态,需通过田间管理优化药剂作用环境,巩固防治效果。
(一)及时排水降湿
雨后迅速排除田间积水,保持田面湿润不积水,降低田间湿度(相对湿度控制在85%以下),减少病害(如纹枯病、稻曲病)的再侵染风险,同时避免药剂随积水扩散。排水时应缓慢放水,防止水流冲刷稻苗根系。
(二)补充营养增强植株抗性
持续降雨会导致水稻根系缺氧、养分流失,植株长势衰弱,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下降。可结合补施药剂喷施叶面肥(如尿素+磷酸二氢钾混合液,浓度1%-2%),或撒施速效氮肥(每亩3-5公斤),促进植株恢复生长,提升对药剂的吸收利用效率。
(三)监测药效并评估再防治需求
降雨结束后3-5天,实地调查靶标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
- 若害虫死亡率低于70%、病害发病中心未得到控制,需再次补施药剂,选用与前次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如前次用有机磷类杀虫剂,补施时改用甲维盐),避免抗药性产生;
- 对于杂草,若防效不佳,可在杂草2-3叶期补施茎叶处理剂(如氰氟草酯),添加植物油助剂增强除草效果。
五、总结与展望
持续降雨条件下,水稻药剂减效的防控需遵循“预防为主、综合调控”的原则,从药剂选择、施药时机、操作技术到雨后管理形成闭环。核心在于通过科学选用抗冲刷剂型、优化施药参数、合理搭配助剂,减少药剂流失与降解;同时结合田间环境调控,增强水稻自身抗性,提升药剂利用效率。
未来,随着农药剂型研发的进步,环境友好型缓释药剂、智能响应型纳米载体药剂等新型产品将为多雨地区水稻病虫害防治提供更高效的解决方案。但在当前生产条件下,农户需强化气象预警意识,灵活调整施药策略,将降雨对药效的影响降至最低,保障水稻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