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学科升温催生新机遇

本文转自:云南日报

关育兵

近日,吉林农业大学的“可食用录取通知书”、南京农业大学的“水稻种子通知书”等创新设计引发热议。这些设计不仅展现了农业院校的科研实力,更折射出农业学科变为“热赛道”的可喜转变。农业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城镇生源比例上升、女性报考人数增加,这些变化既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必然结果。

农业学科发生的可喜变化,根源在于农业内涵的深刻变革。从云南农业大学的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到中国农业大学的伴侣动物科学专业,农业教育正打破传统壁垒,构建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传统观念中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已被打破。吉林农大采用李玉院士团队研发的菌物纸张制作通知书,南京农大附赠万建民院士团队选育的水稻种子,这些实践清晰表明:现代农业已成为融合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的多学科交叉前沿领域。

农业学科升温的核心动力,源于乡村产业振兴带来的广阔前景。当前,现代农业已从传统种养延伸出农产品精深加工、数字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形成完整产业链和价值链,为专业人才创造了大量高质量就业机会。中国农大培育的“农大778”玉米种子累计推广约1200万亩,这类成果转化既彰显了农业科研的价值,也展现了从业者的职业成就感。当宠物经济、精品咖啡等农业相关产业成为投资风口,相关专业报考热度自然水涨船高。

农业学科变热的意义,远不止于招生数据的变化。从人才培养看,有助于破解农业领域高层次人才短缺难题,为现代农业提供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从产业升级看,更多优秀学子投身农业,将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农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社会层面看,这一变化有助于扭转对农业的刻板印象,增强从业者职业自豪感,更反映了年轻人择业观的变化:从向往大城市到扎根乡村,更注重价值实现。

当然,农业学科的热度不能仅停留在招生环节,更要贯穿人才教育培养全过程。如何优化学科布局以契合产业需求?如何加强产学研协同让学生接触前沿技术?如何完善政策让农业人才在乡村留得住、发展好?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协同破解。

从“不感兴趣”到“争相学农”,农业学科的升温轨迹勾勒出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时代脉络。当更多年轻人带着知识技术投身农业,当实验室成果不断转化为田间生产力,我们正在朝着农业强国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8月19日 13:14[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