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晚稻耕种关键期,广州增城朱村丝苗米产业园内机械轰鸣,无人机飞防、农机插秧等智能化作业随处可见。日前,广州华商职业学院“百里稻香”“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在陈少兰副教授带领下走进田间,亲手体验农事操作,深度参与晚稻机械化插秧全流程,见证科技如何为粮食安全跑出“加速度”。
在朱村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万亩晚稻插秧作业正如火如荼展开。北斗导航的插秧机以“之”字形路线往返穿梭,单日单台作业面积超30亩,精准完成增科系列、南晶香占等优质品种的栽插工作。“通过侧深施肥与积水调控技术,秧苗成活率达95%,较传统人工插秧效率提升30倍。”增城农投集团朱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土地运营专员周文海介绍。
青年实践,田间地头显担当。突击队队员卷起裤脚走进水田,亲手递送晚稻秧苗至插秧机苗箱,并在农技人员指导下学习调整插秧深度、补苗等操作。队员王同学表示:“从课本到田埂,才真正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含义。看到无人机飞防的高效,更坚定了我们用专业知识服务农业的决心。”陈少兰副教授强调,实践与理论结合是践行“百千万工程”的有效途径,今后学校将在低空经济领域与增城农投集团深化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田埂边,双方就农业技术创新展开交流。周文海提到,目前“工厂化”育秧通过恒温恒湿控制,将秧苗出芽率、存活率提高30%;插秧机搭载的北斗导航系统已实现直线跟踪精度±2cm。此外,田间作业人员还补充到,产业园引入植保无人机组建专业飞防队伍,通过智能航线规划实现厘米级精准喷洒,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并添加飞防专用助剂,在有效控制福寿螺等虫害的同时保障粮食安全。“从育秧到插秧,从飞防到收割,全流程机械化让丝苗米产业迈入3.0时代。”周文海表示,科技赋能正为粮食稳产增收提供坚实保障。
从2024年开始,广州华商职业学院“百里稻香”突击队持续跟踪丝苗米产业链升级。陈少兰说:“职业教育的宗旨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我们期待依托学院科研力量,助力‘粤字号’农业品牌建设,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
文、图 | 记者 崔文灿 通讯员 孙方煜 周航宇 陈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