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飞”进农田

本文转自:乌鲁木齐晚报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郭军鸽 通讯员富娟)这段时间,乌鲁木齐县板房沟镇八家户村的鲜食玉米田上空,一架植保无人机灵活穿梭,精准完成植保作业,成为田间一道科技感十足的风景线。

  “今年种了3100亩鲜食玉米,换了无人机管护就是不一样!”8月14日,种植大户石峰站在绿油油的田边,望着盘旋的无人机满脸笑意。

  石峰给记者算起了一笔效率账:“以前用拖拉机牵引式喷雾机,15天才能完成的活儿,现在无人机6天就搞定了,而且农药喷得又准又匀,效果比人工好不少,既省时省力,防治效果也上去了。”

  无人机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还有实实在在的收益。

  板房沟镇农户李芳今年购入了一台50升多旋翼植保无人机,购机价5.3万元,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下,她拿到了1.44万元补贴。

  “靠这台无人机,我给周边几个村1万多亩食葵做飞防作业,按4元/亩收费,扣除成本后,一年能赚近3万元。”李芳说,自己赚钱的同时,也帮周边农户提高了生产效率,一举两得。

  乌鲁木齐县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俞阗介绍,自2024—2026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实施后,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正式纳入补贴范围,乌鲁木齐县积极落实政策,推动智慧农机落地。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乌鲁木齐县已有合作社和农户购置了6台植保无人机,通过补贴政策直接节省成本8.2万元。

  俞阗说,在补贴政策的助力下,曾经“高不可攀”的农用无人机逐渐“飞”进寻常农田,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推动了农业绿色发展,更为农业生产装上了“智慧引擎”,让科技赋能的现代农业图景在田间地头生动铺展。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8月15日 15:12[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