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7日上午,在王曲乡张武作村村民张嘎的田地里,他正忙着将刚摘下的西瓜装上三轮车。“这1000斤西瓜,我要送到乡里去!咱们乡政府真是帮了大忙,这份情咱得记着!”朴实的话语里,满是真诚的感激。
当三轮车停在王曲乡政府大院,一个个西瓜被搬下车时,这场由帮扶而起、因感恩而续的故事,再次让人动容。 困境中的援手:从白菜滞销到暖心帮扶 张嘎的心意,源于一年前那场暖心的帮扶。 张嘎身有残疾,几年前,又突发脑梗,家中失去主要劳动力,生活的重担压得人喘不过气。去年冬天,张嘎辛苦种植的14亩白菜恰好喜获丰收,本人却因意外住进了医院,一大堆白菜堆在菜地旁,眼看就要滞销腐烂。
“看着辛辛苦苦种的白菜卖不出去,真是愁死了。”张嘎的母亲至今想起仍红了眼眶。无奈之下,她拨通了帮扶责任人段艳艳的电话,急得在电话里哭了起来。 “张嘎家是我的帮扶户,他家情况确实比较困难,依靠我自己的力量肯定也解决不了,我就第一时间把情况汇报给乡里,我们王曲乡的王书记就说这事一定要解决。”帮扶责任人段艳艳说道。 很快,乡里组织采购了这批白菜,让张嘎家避免了损失。这场“及时雨”,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更让张嘎一家人感受到了沉甸甸的温暖。 点亮生活希望:帮扶不止于“救急” 更在于“扶志” 在王曲乡,对张嘎家的帮扶不止于“救急”。乡里深知,真正的帮扶要“扶志”更要“扶智”,既要解决当下困难,更要铺就长远生计。 针对张嘎的身体状况,村里的家庭医生定期上门问诊,时刻关注他的健康;落实低保政策,为全家兜底基本生活;协助申请“雨露计划”,缓解家里孩子上学压力。
在这样全方位的关怀下,加上张嘎自己的踏实肯干,家里的日子渐渐有了起色。今年5月,张嘎主动向村里提出退出低保:“现在家里生活改善了,我要把名额让给更需要的人。” 张嘎送来的1000斤西瓜,是他用汗水换来的心意,更是受帮扶群众“不等不靠不要”的志气体现。张嘎用实际行动证明,走出困境既要靠政策扶持,更要靠自身奋斗。他勤劳致富的劲头、懂得感恩的朴实,正是最生动的帮扶教材。
这份情谊让乡政府深受感动,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原则,所以王曲乡决定支付西瓜费用,既收下这份沉甸甸的心意,也不让群众吃亏。 持续发力:让帮扶成果稳稳落地 为了让困难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王曲乡还建立了一套扎实的帮扶机制:组织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村“两委”干部定期进村入户,摸清困难户信息,建立就业稳岗台账;利用周二蹲点日,帮扶责任人与分包户面对面沟通,动态跟进就业信息,及时调整帮扶措施;开展创业贷款、就业技能等精准培训,着力提升困难群众的就业竞争力。
如今,王曲乡的帮扶工作仍在继续。下一步,王曲乡将继续加大对困难群众就业帮扶的政策扶持力度,凝聚多方合力,扎实推进帮扶人口稳就业、促增收,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道路越走越宽。 从滞销白菜到感恩西瓜,从困境帮扶到主动取消低保,用真心换真情,用实干助振兴,这场双向奔赴的暖心故事,正是王曲乡基层帮扶工作的生动缩影。 【沁阳融媒全媒体记者:赵敏杰 贾庆林】
(
乡村责编:
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