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朝阳日报
本报讯 (王泓森 记者 孙新)盛夏时节,走进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哨镇小马架子村蓝莓种植基地,现代化温室大棚鳞次栉比。走进棚内,温度、湿度适宜,现代化的种植设施映入眼帘。水肥一体化设备精准地为每一株蓝莓输送水分和养分,防虫网有效阻挡了病虫害的侵袭。这些先进的设施不仅提高了蓝莓的产量和品质,还减轻了劳动强度,实现了高效优质生产。这片蓝莓种植基地是东哨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设施农业的生动实践。
据了解,在蓝莓种植前,东哨镇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结合本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引进适合本地生长的L25和F11两类优质蓝莓品种。预计在11月实现结果,亩产可达500公斤左右。
近年来,东哨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将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通过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不断提升设施农业标准化水平。自2020年以来,在东哨镇党委、政府的积极统筹下,累计投入扶贫及衔接资金825万元用于设施农业项目建设。目前已建成具有规模示范效应的设施农业基地共4处,分别在小马架子村、大马架子村、东台子村和车杖子村。这4处设施农业基地种植面积达165亩,种植作物包含葡萄、西瓜、蓝莓、羊肚菌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每处种植基地年收入达百万元以上。截至目前,全镇所有扶贫及衔接资金所建设的设施农业项目累计分红136万元。
设施农业的发展也为周边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从作物的日常管护、施肥浇水,到果实成熟后的采摘、分拣、包装,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工参与。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不少村民在参与种植的过程中,还学到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日后自主创业或发展其他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东哨镇负责人介绍,现在全镇设施农业紧跟时代步伐,水肥一体化、设施标准化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与产量,还丰富了种植结构,进一步满足了市场多元化需求,也为镇域经济发展蓄势赋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