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农人 | 甘薯大王的“薯”光逐梦录

编者按:

一群怀揣梦想、充满朝气、饱含热情的耕耘者,带着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扎根在田间地头、忙碌于果园枝头、拼搏于电商浪潮,用汗水和智慧,用拼劲与干劲,书写着威海现代农业的新篇章。他们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科技兴农的践行者,更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

为此,威海市委农办、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推出《耕耘答卷:威海新农人》栏目,我们将走进威海新农人的世界,挖掘他们背后的奋进故事,记录他们的艰辛与喜悦,也见证他们为乡村带来的新变化。第八期节目,我们采访的是——荣成市紫藤苑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战胜。

大众网记者 宋阳 孙顺科 通讯员 蔡君君 威海报道

6月10日,趁着眼下还不是甘薯加工的忙碌时期,荣成市紫藤苑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战胜正安排工人加紧扩建生产车间,准备丰收时节大干一场。

从外贸行业“跨界”到干农业种甘薯,不到8年的时间,种植近2000亩甘薯,甘薯加工产品供不应求、销往全国,孙战胜已然成为远近闻名的“甘薯大王”。

时间不长,成绩斐然。但个中艰辛,只有孙战胜自己清楚。

从企业下岗后,孙战胜便创业做起了苹果外销出口,几年下来收益不错。2018年,有客户找到孙战胜想要甘薯。

孙战胜是荣成市埠柳镇人。埠柳镇又因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的优势,甘薯口感极佳。孙战胜就萌生了自己种甘薯、自己销售的想法。

第一年,孙战胜种了400余亩甘薯,产量不错。可没想到因为储存不当,100多万斤甘薯烂掉了。孙战胜又心急又心疼,但他心里明白解决不了储存问题,势必会影响日后扩大规模发展。

于是,孙战胜自己学习、请教专家,又一点点试验、比对,调整储存湿度、温度。可不同品种甘薯有着不同的习性,这就意味着孙战胜的试验是个长期工程。

“丰收的时候,一天十几万斤甘薯拉回来,客户又没那么多,储存方法又不得当,只能眼睁睁看着烂掉。实验失败,就又是一批甘薯烂掉,”孙战胜说,当年都是用铲车往外铲烂甘薯。

300万到400万斤甘薯烂掉,直接经济损失七八百万元。

那段时间,不断赔钱,曾经一起同行的伙伴也退出了甘薯种植,孙战胜一度失去了方向感,还患了抑郁症。

“可我这个人又不服输,既然没有退路了,那就继续干!”一方面,孙战胜鼓励自己,另一方面,他又对埠柳地瓜有着信心。

最终,孙战胜走出了抑郁困境,还研究透彻甘薯的储存规律,建设了高温仓、低温仓,彻底解决了甘薯储藏问题。

因为甘薯口感好,孙战胜其实最初的想法是做鲜食甘薯。可实际发现,地里会有不少大规格的甘薯,并不受消费者青睐。

在研究了市场后,孙战胜决定把这部分甘薯做成地瓜干等加工食品,“我们将现代烘干的加工方式与老辈儿传统方法相结合,来加工地瓜干。”紫藤苑的蜂蜜罐地瓜干在全国都名声响当当。

孙战胜还为自家的甘薯等农产品申请了“野蜂岭”的品牌。紫藤苑自有近2000亩的甘薯,亩产成品近4000斤,“野蜂岭”鲜食、加工制品在市场供不应求,根本不够卖。

随着规模扩大,孙战胜也在不断发展新的甘薯品种。目前,紫藤苑已有烟薯、红瑶、榴莲蜜薯等18个品种。

与此同时,孙战胜还积极探索育苗。在威海市农业部门的帮助下,孙战胜与山东农科院、威海农科院的专家合作,共同研究育苗。紫藤苑还成为国家甘薯体系实验站,农科院的新品种试验、数据采集也都在这里进行。

有了优质甘薯苗,孙战胜与周边二三十个基地开展了合作种植,“用我们的甘薯苗,亩产产量比之前能高出近3000斤,他们也不用担心销售问题,我们会按照销售价格回收回来。”

对于紫藤苑鲜食甘薯、甘薯加工制品供不应求的情况,孙战胜打算发展合作种植,并增加12个品种试验田优选好的品种扩大种植,进一步提高甘薯产量。加工车间扩建之后,加工能力也将翻一番。

几年来,追逐着“薯”光,孙战胜有过挫败、有过欣喜、有过失落,心态变化,但想把甘薯产业发展壮大的心却一直没变。

在孙战胜看来,回农村创业难,难在经验不足,几年下来,耗费时间、精力、金钱,“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发展数字化农业,这也是我正在做的事情。”

眼下,孙战胜正采集种植、储存等各个环节,涉及温度、湿度、栽种方式、种植密度间距等详细数据,把现有经验数据固定下来,希望能够为更多种植农户、返乡创业新农人提供数据支撑,让他们少走弯路。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