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周口日报
不落一亩地 力夺好收成
我市秋作物已普浇三遍
自动化浇灌设备为农田“解渴”。
本报讯 (记者 付永奇 通讯员 史家浩 文/图) 8月4日清晨6时,商水县张庄镇的玉米地里已有忙碌身影。抽水机轰鸣着将新枯河的泥水抽向田间,蹲在毛渠边的村民刘六营看着水流漫过干裂的田垄,蔫垂的玉米叶渐渐舒展,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往年得排队等机井,现在河水直接灌进田里,水又大又快。谢谢你们!”他抹了把汗,向一旁的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大声道谢。
这样的抗旱场景,近期正在我市10个县(市、区)的980多万亩秋粮地里不断上演。
自6月下旬起,我市连续30余天无有效降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4.2℃,降水量偏少91%,均突破历史极值。全市10个县(市、区),1个达重旱等级气象干旱,9个达特旱等级气象干旱。面对严峻形势,我市将抗旱保秋列为“三农”工作头等大事,7月21日启动四级应急响应,8月2日提升至二级应急响应。市委、市政府通过各种会议层层推进抗旱保秋工作,严格落实“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责任制,实行“日调度、日研判”;市级党政领导带头以“四不两直”方式深入田间暗访督查,现场交办问题、限时整改。
破解旱情,科学调水是关键。全市近期机井水位平均下降3米,取水难度陡增。为此,相关部门积极协调上游水源,通过沙颍河、贾鲁河、涡河上游水库引水2.03亿立方米,争取赵口灌区1.26亿立方米黄河水,依托69条河道,采取开闸引水、放闸蓄水、提灌抽水等方式,将水源注入干、支、斗、农、毛各级沟渠,覆盖98个乡镇1286个村,高效灌溉农田380.5万亩。
在商水县,新枯河水位较往年低1.2米,部分支渠已见底。当地通过水系连通工程,将排水闸改造为引水闸,让沙河水以每秒15立方米的流量倒灌支渠,再配合新购置的80台抽水泵,把水送到最偏远的村庄。项城市疏通178处竹节沟、断头沟,协调900万方水源经驸马沟、长虹运河向谷河、汾河、泥河补源;沈丘县利用沙颍河槐店闸拦蓄水,日提水量达40万立方米,确保田间末端水渠畅通。
政策支撑为抗旱注入强劲动能。市级紧急下拨财政资金4645万元,支持应急打井、机井维修、调水引水、设备购置。各县(市、区)财政统筹2679万元,确保每个乡镇不少于10万元应急资金,重点购置喷灌机、潜水泵、输水软管等急需设备。7月以来,针对无井缺渠区域和偏远零散地块,全市突击抢打应急井6264眼,新增灌溉能力31.3万亩。鹿邑县暂停机井“以电折水”收费,将灌溉取水计量费从每度电0.98元降至0.48元;郸城县购置1429台水肥一体机,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太康县组织228名农技人员,指导农户在早晚低温时段浇水;沈丘县成立115支应急小分队,对种粮大户和监测户开展“一对一”帮扶。
科技赋能让抗旱效率显著提升。全市农业农村部门组织103个秋粮专家组深入田间,指导秋作物人工授粉;23个农机调度队统筹设备,组织“互助浇灌、错峰用水”;182个机井维修队实现“8小时故障清零”;197个供电保障队确保故障不过夜。淮阳区对高标准农田新打机电井实行“边建设边移交”,3870眼新井中已有3631眼投入使用;扶沟县发挥贾鲁河高集闸、北关闸的调蓄作用和水系连通治理成效,让全县农田实现“旱能浇、涝能排”;郸城县为每个乡镇配备30至50台备用电机,实行“人停机不停”的24小时轮班浇灌模式,确保不误农时。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浇灌秋作物3665万亩次,普遍浇灌3遍以上,玉米、大豆等作物整体长势良好。“我们将锚定‘减损、保秋、增产’目标,旱情一日不解除,抗旱一日不停止,确保最大限度降低旱情影响,力争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 市相关领导表示。②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