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镇“盆栽魔芋”让村民有了新奔头

本文转自:安康日报

从“靠天吃饭”到“精打细算”

双河镇“盆栽魔芋”让村民有了新奔头

盆栽魔芋

通讯员 翁梓琦

八月的清晨,旬阳市双河镇平河村的农家院落里已响起簌簌的劳作声。村民张胜生正蹲在院墙边,用小铲子给一排盆栽松土,翠绿的魔芋叶片上挂着露珠,在晨光里透着油亮的光泽。“你看这长势,今年准是个好收成!”他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眼角盛满笑意。

顺着他的目光望去,邻户的屋顶平台上、自家的院角空地上,一排排黑色花盆整齐排列,巴掌大的魔芋叶像撑开的小伞,层层叠叠遮了半院阴凉,把整个村子装点得生机盎然。

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平河村用“盆栽魔芋”叩开致富门的生动缩影。

平河村选择盆栽魔芋,是“量体裁衣”的必然。村子地处山区,70%以上的土地是坡地,平均海拔700米,大田种植不仅耕作不便,还容易因雨水冲刷导致水土流失。更关键的是,魔芋对土壤敏感,连作三年以上就容易爆发软腐病,传统种植模式常因病害减产,让不少村民犯了难。

转机,就藏在这小小的花盆里。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反复琢磨:既然大田病菌躲不开,那不如把魔芋“请”到盆里来。这样一来,无论是庭院角落、废弃猪圈改造的场地,还是屋顶平台,只要能放下花盆,就能种魔芋,真正实现了“见缝插针”利用土地。“当年种当年收,不像果树要等几年,村民能快速看到收益,积极性自然高。”村党支部书记付建顺的话,道出了这一模式受欢迎的另一重原因。

日子一长,平河村人说起盆栽魔芋的种植技术,个个都能讲出一套“种植经”。选种要挑“腰鼓形”的优质安魔128种芋,重量控制在250克左右,表皮光滑无斑点;上盆时盆底铺一层碎瓦片防积水,种芋芽眼朝上,盖土后再撒层稻壳保湿;日常管理讲究“三看”:看土浇水、看天遮阴、看叶施肥。靠着这套精细管理,该村的盆栽魔芋亩产可达3000公斤,而且品相周正,切开后肉质雪白,收购价每公斤比普通魔芋多卖10元,成了市场上抢着要的“香饽饽”。

“盆栽魔芋不是简单‘挪个窝’,是给传统产业换了条新路子。从‘不敢种’到‘抢着种’,我们花了两年时间。”驻村第一书记王峰回忆道,“刚推广时,村民都怕担风险,我们就带着村两委班子先搞了7亩‘试验田’,从种芋采购到日常管护全程盯着。等到年底,试验田的魔芋亩产卖了6万元,实打实的收益摆在眼前,大家一下子就动了心。”如今,全村已有21户加入盆栽魔芋种植,最多的一户种了200盆,光这一项年收入就超3600元。

走进平河村,昔日堆着杂物的闲置庭院,如今成了整齐的“聚宝盆”;曾经荒着的废弃场地,也变作了“增收田”。截至目前,该村盆栽魔芋种植面积已达10亩,预计年产值超5万元,户均增收2300元以上。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