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7月25日东营市组织召开的耐盐碱藜麦育种项目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黄三角农高区将耐盐碱作物生物育种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力推进,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副主任石东毅介绍,黄三角农高区通过完善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的生物育种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建成了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圃)、院士工作站、盐碱地生物育种实验室、耐盐碱作物田间高通量表型鉴定平台等7个生物育种创新平台,探索构建起“实验室分子设计育种-人工模拟环境育种加速-温室田间测试鉴定”三级耐盐碱作物育种技术体系。
依托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黄三角农高区还组建了育种领域“核心攻关团队”9支,会聚国内高水平育种研究人员204人,涵盖耐盐碱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作物、牧草、果蔬、特色盐生植物等研究方向。
“在耐盐碱作物生物育种过程中,我们坚持‘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力提速科研攻关,累计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68个,其中,已审定品种20个。”石东毅在发布会上介绍,通过强化品种培育与技术攻关,取得丰硕育种成果。
此外,黄三角农高区还积极推动耐盐碱作物育种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快培育盐碱地特色农业。已建成智慧农机创制园、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产业园、生物农业试验示范园、生态草牧业产业园4大特色专业园区,重点培育特色种业等盐碱地特色主导产业;酸枣全价开发、菊芋精深加工、肉苁蓉精深加工、金芦竹育种组培及生物酶提取、草畜一体化示范、中草药制剂生产基地等项目加快推进,一批基于耐盐碱作物的高技术产品正在加速实现产业化;创新“国家盐碱地中心+试验基地+示范推广基地+规模种养”成果推广模式,加强与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合作,推动各类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落地转化应用,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通过加强合作交流与示范推广,黄三角农高区不断扩大育种影响力。下一步,将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深化育种技术研究与品种培育,加快成果转化与产业融合,扩大示范推广与合作交流,不断推动耐盐碱作物生物育种工作取得新突破。(大众新闻记者 张园园 实习生 杜宜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