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菏泽日报
用汗水打造农业“芯片”
——市农科院科研人员酷暑坚守育种一线纪实
玉米所研究人员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为玉米授粉 特色作物研究所科研人员正奋战在灼热的芍药田 蔬菜园林所科研人员在百合基地测量生长数据 大豆所科研人员冒酷暑记录大豆生长数据 科研管理科科研人员顶烈日查看蜜薯长势
7月的菏泽,骄阳似火,空气滚烫。正午时分,市农科院的试验基地里,玉米叶卷曲了边,大豆叶子微微蔫垂。整个基地仿佛置于巨大的蒸笼之中,灼热的地气直扑人脸,脚下的泥土炙烤着鞋底,田野间唯余一片寂静的蒸腾。
在密不透风的玉米试验田深处,玉米研究所研究员曹凤格身着严实的防护服,衣物早已被汗水浸透。豆大的汗珠从身上滑落,滴入脚下滚烫的泥土,瞬间便没了踪迹。这无声的灌溉,是大地最珍贵的甘霖。年轻的农艺师陈星宇等人紧随其后,迅速记录着数据。
“这些玉米叶子锋利如锯齿,再热也得裹严实!”曹凤格说。已在玉米育种战线坚守34年的她,黝黑的脸庞刻满风霜,眼中却闪烁着执着的光。在她心中,玉米就是她的孩子。为抓住玉米生长的黄金窗口期,她和团队每天清晨5点便开始奔忙。“天越热,越要往玉米棵深处钻。”她的话语里,是农科人特有的坚韧。
在不远处的大豆试验田里,大豆研究所所长刘艳戴着草帽,领着助手们仔细查看着大豆的生长情况。灼热的阳光穿透草帽,将她的脸庞映照得红黑分明。身后,王文谦博士紧握田间试验记载本,汗水模糊了视线,她倔强地辨认、记录每一个关乎未来的数字。刘艳被太阳晒得头晕眼花,身体微晃,面对王文谦的关切,她说:“庄稼不等人……”便又俯身于大豆植株之间。
灼灼花田间,守护牡丹之都的根脉。当视线转向特色作物研究领域,市农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正奋战在另一片灼热的战场。在芍药资源圃,灼热的土地蒸腾着暑气,芍药宽大的叶面反射着白花花的光,研究所副所长张鑫带领团队穿行其间,如同穿行于无形的火炉。
“现在是收获三倍体和四倍体杂交种子的关键期。”张鑫小心翼翼地采摘下辛苦培育的杂交种子,汗水顺着他晒得发红的额角不断滚落,滴在脚下的泥土里,“每年我有200多天都泡在试验田里,为的就是摸透这些名贵花木的‘脾气’,让它们在极端天气下也能绽放菏泽的骄傲。”
俯身热土,雕琢“三用”之花。不远处的百合基地内,蔬菜园林所所长吕令华单膝跪在田垄间,小心地拨开一株百合的叶片,露出基部膨大的鳞茎。“这个品种的鳞片肥厚多糖,是食用的关键指标。”他边解释边用测量尺仔细测量鳞茎周径,额头的汗珠接连坠落在鳞片上。百合植株低矮,科研人员不得不持续保持躬身或蹲姿作业,不过片刻,后背衣衫便已湿透。
“传统观赏百合抗风险弱,我们就是要破这个局!”吕令华抹去流进眼角的汗水,指向连片的试验田。5年前,团队锚定观赏、食用、药用“三用合一”的育种方向,如今基地种质资源库中傲然挺立着21个珍贵品种,其中兼用型独占18席。骄阳炙烤着大地,百合宽大的叶片边缘微微卷曲,在热浪中积蓄力量。这沉默的坚持,恰似科研团队5年如一日的守望。
科技赋能,源于田间地头的躬身实践。盛夏的蜜薯试验田里,热浪翻滚,沙质土壤被晒得滚烫。市农科院科研管理科科长刘磊带领课题组成员,顶着灼人的烈日,躬身于垄间。他们顾不得擦拭汗水,蹲伏在地,测量着土壤温湿度,记录着蜜薯在极端高温下的生长;或是翻开滚烫的土层,检查薯块雏形的发育状况,评估其抗旱耐热能力。“数据必须来自最真实的田间环境。”刘磊的声音在热风中显得格外清晰。烈日炙烤着大地,也考验着科研人员的意志,每一滴汗水的落下,都浸润着他们为菏泽蜜薯产业寻回“甜蜜”未来的决心。
市农科院“农科人”所坚守的,不是普通田垄。这里的每一株苗、每一粒种子,都深系着农民丰收的希冀。“农科人”以血肉之躯迎战酷暑,正是为了在极端天气下捕捉作物最真实的反应。那些被汗水浸透的记录本,每一页都承载着未来粮仓的骨架与花海的脉络。
当酷暑难当,行人尽皆避入阴凉之时,唯有“农科人”的身影愈发鲜明地烙印于焦灼的大地之上,用脊梁撑起了一片荫凉。他们黧黑的面容,是大地的勋章;汗水浇灌的数字,将化作秋野金色的诗行。这群与骄阳角力、与土地耳语的农科人,正以滚烫的初心,用汗珠作铧,意志为犁,悄然孕育着金秋沉甸甸的希望。
文/图 记者 仝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