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北航学子返乡创业当“羊倌”
从30万元起步,现在年出栏湖羊9000多头
三峡日报讯(记者尤蔓、通讯员王春桃)“我是干养殖的,虽然比较脏、比较累,但是能在爱人的家乡干点小事业,跟家人在一起,就挺好。”盛夏时节,在湖北农发木闸湖农牧产业有限公司的羊舍里,负责人张林林顺手拿起一瓶奶给小羊羔喂奶,脸上满是自豪。
在这里,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在各个工作区忙碌,喂饲料、剪羊毛、清理羊舍、观察羊羔身体状况。“我这里的湖羊养殖规模大,而且销量很好,从羊羔、羊粪、羊毛、种羊到羊肉,订单稳定。除了本地和周边城市,还大量销往新疆。因为质优价廉,所以不愁销。”张林林说,现在年出栏量是9000多头,力争通过几年努力,能做到年出栏量50000头。
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张林林,从零开始摸索,在摸爬滚打中找到了致富经。他从2012年开始养殖湖羊,起初投入30多万元买了100头羊,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存活率只有一半。2014年到2016年,湖羊价格接连下跌,一头种羊从2500元一路跌到1000元。
“如果不是草埠湖的饲料成本低,我可能坚持不下来。”张林林说,事实证明他的坚持是对的。2016年10月开始,湖羊价格开始回升,一只40斤的母羊价格从500元涨到了1260元,在价格顶峰时,他卖掉大量湖羊,只保留了700头小羊。
“做生意,既要心细求稳,又要大胆果敢。”张林林说,他赶上了湖北省农垦改革,通过草埠湖镇政府牵线,由农发集团和公司共同出资2500万元,成立了湖北农发木闸湖农牧产业有限公司,“我占股30%,拥有公司经营权”。
新公司成立后,张林林意识到,以前的家庭农场模式不适用了,必须探索新的经营模式才能让公司长远发展下去。于是他大胆采用合伙人制、师徒制、赛马制,“三制”齐上阵,工人们从给老板打工变成了给自己打工,干劲满满,越干越高兴。
“我现在每天最高兴的事,就是守着我负责的羊舍,看着羊崽们活蹦乱跳,他们生长好,我挣得就多。”员工张家春说。
随着湖羊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带动性越来越强,更多农户开始种植青贮饲料,优化了农业种植结构,草埠湖传统种植业实现了转型,农户每亩能增收150元。
为了回馈家乡,张林林优先雇佣周边年龄大、生活困难的农民,保证他们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也把一些零活儿交给村里其他困难群众。
作为当阳市政协委员,在经营企业的同时,张林林也不忘履行政协委员职责。他立足农牧产业发展,先后提交了《关于加强农文旅融合的建议》《关于优化当阳涉农补贴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建议》《关于加强当阳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的建议》《关于大力发展草食牧业的建议》《关于出台鼓励牛羊产业快速发展政策的建议》等,3次被评为优秀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