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雯
烟田边金灿灿的油葵。
盛夏七月,万物葱茏。在湖北省兴山县高山烟田里,一片片优质的烟叶迎风招展,烟田四周,一排排光鲜夺目的油葵亭亭玉立,像是站岗的金叶卫士,为烟叶种植筑起一道生态屏障。
“在烟草部门引导下,今年我在烟田周边全部种了油葵,合作社已经跟我们签订了合同,等油葵籽成熟后,集中统一收购,算下来又可增加一笔收入!”榛子乡板庙村烟农沈军望着采收在即的烟田喜上眉梢。为消除烟农销售顾虑,兴山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协调推动金鹏烟叶合作社与烟农签订收购协议,明确油葵籽保底收购价格,助农实现“生态防护、籽实增收”多重效益。
烟农正在田间播种油葵。
“油葵要沿田边种植,株距保持1米左右,既能形成屏障,又不影响烟叶采光。”今年来,兴山县局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在全县烟区推广“烟叶+油葵”复合种植模式。烟叶移栽前,烟叶技术员走村入户,指导烟农科学谋划油葵种植区域及密度。“哪些田块蚜虫易发,应加密种植油葵;哪些区域光照弱,适当调整株距避免遮挡烟叶”。如今,烟田边的油葵茎秆已超1.2米,形成疏密有致的立体隔离带,既发挥了生态保护作用,又不与烟叶争夺资源。
据了解,油葵的根系能分泌特定物质,像设置了精准的“专属陷阱”般对蚜虫形成定向吸引,将害虫集中在自身周围,大幅降低了蚜虫向烟叶迁移的概率,从源头切断了虫害威胁;同时,金灿烂的花盘不仅为七星瓢虫、食蚜蝇等蚜虫的天敌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之所,其花粉与花蜜更成为天敌的“营养补给站”,为它们补充能量、促进种群繁殖。这种“害虫主动聚集、天敌自然富集”的生态模式,巧妙构建起可持续的“以虫治虫”生物链,无需依赖化学药剂便能实现虫害的有效防控,尽显油葵在生态调控中的独特价值。
除了油葵编织的金色防线外,其他绿色防控技术正在协同发力。田间安插的诱蚜黄板如同一个个哨兵,用醒目的色彩黏住飞舞的蚜虫;太阳能杀虫灯则化身夜巡卫士,将斜纹夜蛾等害虫一网打尽;生物药剂则以“温柔守护”的姿态,为烟叶披上隐形防护外衣,既防病害又保安全。
烟农正在田间播种油葵。
此外,兴山县局坚持每年组织放飞蚜茧蜂,被烟农称为“虫虫特工队”,在万亩烟田里巡猎蚜虫,用自然、生态的方式将虫害控制在萌芽状态。这些技术形成“组合拳”,让化学药剂使用量大幅下降,使烟叶“健康指数”持续攀升。
“以前主要以药防虫,不仅人工成本高,还存在农药残留的风险。”正在田间劳作的烟农张永前,看着田埂边连成排的油葵,感慨地说,“现在油葵当屏障,黄板、小灯齐上阵,害虫少了一大半,烟叶品相更好,卖出的价钱自然更高!”
从喷施药剂到安插黄板、从夜间杀虫灯到飞防蚜茧蜂,再到如今的烟田四周的油葵,兴山烟区正以“生态换效益”的循环模式,形成立体多元的病虫害防控体系,金黄花盘与翠绿烟叶共同勾勒出“绿富同兴”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文/图 尹刚华 万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