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高校+能手

本文转自:九江日报

农机+高校+能手

——均桥镇“三方合力”推动传统农业升级

   飞机播种、喷农药,现代农业气息十足。
  均桥镇堆积成山的甘蔗是一道别样的“丰”景。

  陈 涛 文/摄

  盛夏时节,湖口县均桥镇广袤的田野上,播种机隆隆作响,精准高效完成播种作业;不远处的智慧农业试验田里,高校教授正带着学生采集数据;变废为宝的秸秆综合利用加工基地里,致富带头人带领村民进行秸秆收储……这一幕幕生动场景,正是均桥镇积极探索“农机服务+高校智囊+致富能手”科技兴农新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生动缩影。

  从“人海战术”到“智慧铁军”

  科技装备筑牢丰收根基

  “以前种田靠人海战术,累不说,损耗还大。现在打个电话,‘农机服务队’就带着‘大家伙’来了,插秧、施肥、防虫、收割一条龙,又快又好!”种植大户黎老汉望着自家刚施完肥的稻田,满脸喜悦。他所称赞的,正是均桥镇文光村集体建立的“农机服务中心”。

  近年来,均桥镇大力推进农机服务中心升级换代,引进智能化、大型化农机装备,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让播种、插秧、收割精度更高,无人机植保实现了精准打药施肥。这些“铁牛”不仅提升了作业效率和质量,更通过规模化服务,降低了小农户的生产成本,让科技装备的“红利”惠及更多农民。农机服务中心正从单纯提供机械作业,升级为集耕种管收全程化、数字化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兴农先锋队”。

  从“实验室”到“试验田”

  科技理念“种”在希望的田野

  为避免连作年限增加,土壤内细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减少,导致羊肚菌产量降低,均桥镇依托“科技小院”平台,在江西农业大学专家团队的全程指导下,以微藻肥和光合细菌肥为材料,对轮作后的羊肚菌土壤进行改良,全力攻克羊肚菌的连作障碍。

  “农业科技的生命力在于应用,本次实验我们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3+9+9’的实验模式,重点观察羊肚菌连作后土壤条件的变化,为后续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撑。”江西农业大学王教授一边指导实验,一边向工作人员介绍。他和团队还针对本地区土壤特点,积极构建“羊肚菌-大豆”轮作体系,在羊肚菌采收完毕后,将富含腐殖质的菌渣经处理直接还田,成为大豆生长的天然有机肥,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借助菌渣的天然肥效,实现了大豆产量与品质的双提升。

  从“先富”到“共富”

  点燃科技应用的“星星之火”

  “自己富了不算富,带着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一根小小的秸秆,正成为撬动绿色经济与乡村振兴的“金杠杆”。在秸秆收储大户陈成俊的带动下,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果实正缀满生态经济“枝头”。

  作为本地有名的“新农人”,陈成俊既是均桥镇的致富带头人,更是科技兴农的积极实践者和传播者。他率先走出“水稻育秧-秸秆加工-肥料还田”的绿色循环农业之路,将秸秆打捆回收后,利用秸秆加工设备,经铡断、过筛、除尘、压缩等程序,实现了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和肥料化利用。

  “农忙季节我们就来帮忙育秧,丰收季节我们就来帮忙回收秸秆,赚钱顾家两不误。”长期在基地务工的周大娘赞叹。

  农机服务中心提供现代化的“硬支撑”,高校教授带来前沿的“软实力”,致富带头人架起落地的“连心桥”——均桥镇通过有效整合资源,将农业科技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力,一幅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多方力量协同绘就的现代农业“兴农新图景”正在这片沃野徐徐展开,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7月23日 20:09[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