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县域经济报
7月13日至14日,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首次落户辽沈大地,并将沉淀了五千年农耕智慧的辽宁省朝阳市设为分会场。这场以“粮安天下聚合力,产销融通促发展”为主题的盛会,为何青睐这座“杂粮之都”?答案藏在5800年未曾断裂的粟作文明里,藏在占辽宁省80%的杂粮产能根基中,更藏在政企同心的产业突围壮举中。
作为全国重要的杂粮生产基地,朝阳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可追溯至58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1979年,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碳化粟粒,印证了这片土地悠久的农耕文明传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指出:“红山文化时期的朝阳先民已掌握轮作休耕技术,他们种植的‘红谷子’正是现代朝阳小米的直系祖先。”
朝阳地处北纬41度,是世界范围内杂粮生产的黄金纬度带,年均日照长达2700小时,独特的光热条件非常有利于谷物干物质和芳香物质的积累。同时,朝阳近两万平方公里肥沃的弱碱性褐土,尤其适合杂粮生长。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朝阳市粮食产量一直稳居全省前列。作为面积占辽宁省总面积七分之一的农业大市,朝阳有5个县(市)是国家产粮大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7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突破60亿斤大关。2024年,全市杂粮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种植面积达137.5万亩,占全省79%;总产量8.9亿斤,占全省80.76%,两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成为全国重要的杂粮生产基地和集散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锚定“高品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地”的定位,朝阳以全产业链思维重塑杂粮产业价值,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与科技园区“双擎驱动”,6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295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串联起完整链条。仅朱碌科镇,年加工杂粮就达40万吨,小米胚芽油等创新产品的不断涌现,更是实现了杂粮从田间到全球的价值跃升。
从地方特色到国家战略,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分会落地朝阳是一场“金色突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全程指导,辽宁省政府统筹部署,朝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指挥调度,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破解难题,以“无缝衔接、精益求精”的标准筑牢保障网,凝聚多方力量推动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直击痛点,激活三重价值:中国农业科学院等8家机构携抗寒耐旱种子参展,5省种企联合破解育种“卡脖子”难题;主会场联动4000家企业,分会场汇聚22家省外企业与58家本土龙头企业,实现产销精准对接;非遗展区将小米煎饼等升级为文化符号,让“朝阳小米”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焕发新彩。
风吹五谷香,奋进正当时。今天的朝阳,正在加快农业强市建设,朝阳农品、朝阳杂粮正以崭新的姿态,在富饶田野上播撒着金色的希望。
本报记者 王官波 通讯员 吴仕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