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清晨,南召县马市坪乡西大庄小学的“百草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里,露珠尚未散尽,便已跃动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这不是普通的农田劳作,而是该校精心策划的第四届“百草园暑期采摘日”——一堂扎根泥土、连接生活的劳动教育课。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亲手采收自己播种、管护的玉米和蔬菜,汗水浸润的泥土下,是品格与智慧的悄然生长。
田间即课堂:知识在劳作中“活”起来
沉甸甸的玉米棒被小心掰下,饱满的茄子、辣椒被轻巧摘下。在粮食区,色彩斑斓的糯玉米(黑、花、白)引发了五年级学生王亚轩的好奇:“老师,为什么一株玉米能结出不同颜色的籽粒?”科学教师就地开讲,将课本上抽象的“遗传”、“变异”概念,化作田埂上生动的杂交实验课,抽象的知识在亲手触摸的果实中找到了落点。
相邻的蔬菜区,辅导员一边示范采摘技巧,一边讲解作物特性。“摘秋葵要轻轻扭转果柄,保护枝条!”六年级的贺馨然动作娴熟,这已是她第四年参与暑期采摘活动了,从最初的生疏到如今的游刃有余,技能的提升清晰可见,更是持续劳动浸润的证明。
自2020年劳动教育课程化以来,占地近两亩的百草园(含粮食区、蔬菜区、药材区)已成为该校不可或缺的“第二课堂”。“我们坚持让学生全程参与作物生命轮回,”校长陈东强调,“劳动教育不是点缀,是贯穿365天的生活必修课,暑期正是深化实践的关键期。”
从土地到餐桌:劳动的价值在亲情中升华
采摘日的高潮,是孩子们将带着泥土芬芳的“战利品”带回家,完成“从田间到灶台”的闭环。前次活动的日记墙上,稚嫩的笔迹记录着深刻感悟:“炒菜时油溅到手上,我才懂妈妈每天做饭的辛苦!但全家吃光我做的菜时,心里甜得像蜜!”一次烹饪,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让孩子们真切体会到辛劳与感恩。
当晚的家长微信群被照片“刷屏”:系着围裙专注翻炒的身影,餐桌上备受瞩目的各种时令蔬菜,长辈脸上欣慰的笑容……周洋老师动情地说:“‘种—采—烹’的完整闭环,赋予了劳动教育温度和深度。孩子们在付出与分享中,刻骨铭心地理解了‘劳动创造幸福’的真谛。”
五年深耕:一所乡村小学的教育突围
该校的劳动教育探索并非一时兴起。五年坚持,体系渐成:校本课堂上,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了解作物相关知识;数学课上计算菜畦面积,语文课撰写观察日记,美术课描绘植物图谱,劳动成为激活学科知识的钥匙。今年春期启动“百日小园丁”计划,废旧瓶罐变花盆,教室窗台绿意盎然。暑期采摘日根据作物成熟度灵活安排,确保教育契机在四季流转中持续发生。
成果回响:在汗水中看见成长的年轮
五年深耕,成效悄然显现:劳动技能展示中,低年级整理内务井井有条,高年级操作农具像模像样;“以前嫌泥土脏,现在抢着下地”,“餐桌上不再挑食,知道粒粒皆辛苦”——家长的反馈印证了学生对劳动价值认同感的深层变化;当孩子们为亲手种出的大蒜欢呼雀跃,校长陈东看到了比丰收更珍贵的果实:“勤劳、合作、责任、坚韧——这些扎根于土地的品格,正在他们心中抽枝展叶。”
孩子们抱着沉甸甸的收获踏上归途。这些沾满泥土气息的玉米蔬菜,将在灶台化作温暖香气,而比食物更滋养心灵的,是孩子们在躬身劳作中体悟到的永恒箴言——大地,永不辜负真诚的耕耘者;汗水,终将浇灌出丰盈的人生。这片“百草园”,正以其独特的育人智慧,为乡村教育书写着充满泥土芬芳的生动篇章。
供稿: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