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渭南日报
7月15日,中亚五国职业农民在临渭区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了解相关农资用品。 本报记者 彭一鹏 摄
本报记者 任晓彤 实习记者 马祎航
盛夏时节,热浪灼人。7月15日14时30分,渭南高新区,室外气温直逼40℃,却丝毫未能阻挡一群特殊学员的求知脚步。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30名学员头顶骄阳,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中国现代农业学习实践之旅。
当大巴车驶入中垦华山牧乳业有限公司,刚下车,学员巴霍迪尔便迫不及待地走向生产车间。透过玻璃观察窗,他看到不锈钢管道中流淌的牛奶正经历一场精密的蜕变之旅:筛选、杀菌、均质、发酵……最终化为香醇的酸奶。
“杀菌温度波动是否影响益生菌活性?”“牧场如何保障原奶无菌?”“均质压力参数是多少?”巴霍迪尔和同伴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抛出,专业而急切——这正是中亚五国职业农民培训班的实训现场。
“他们问得急,我要翻译得更稳。”随行翻译努利亚全神贯注,在汉语和乌兹别克语间快速切换。她深知,每一个准确的答案,对这些远道而来的学员都至关重要。
“中国农业文化底蕴深厚,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前列,确实令人敬佩。”巴霍迪尔由衷感慨。
热浪并未阻挡探索的脚步。16时,学员们又来到临渭区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丰富的现代化农机具、多样的农资产品以及先进的经营模式,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播种、施肥、灌溉、收割、加工……每个环节都有高科技应用!”学员们专注地聆听工作人员讲解,不时发出惊叹。看到智能农机现场演示,不少人按捺不住好奇,纷纷上前仔细查看,掏出手机记录下每一个细节。
这场烈日下的实训,正是此次为期10天培训课程的一个生动缩影。培训班班主任蒋宝介绍,本期学员大多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农业领域的实践者或经营者,带着明确的技术需求而来。自7月9日开班以来,他们已经在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系统学习了中国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农产品加工标准与特色文化,并深入临渭区葡萄园、白水苹果园、大荔县萝卜产业园等实训基地,实地考察学习了葡萄酒酿造、苹果树嫁接、蔬菜栽培等多项技术。
暮色渐沉,返程的大巴车穿行于归途,车厢内的讨论声依然热烈。写满数据的笔记本、占满手机内存的各类农技影像,承载着学员们对改变家乡田野的希望。这条跨越古丝绸之路的“取经”之路,传递的不仅是中国农业的硬核科技,更用实践印证:智慧农业的种子,已在交流的热土中悄然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