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夏粮丰收时

本文转自:厦门日报

  苏姐

  上周末回龙海老家,沿途金黄的稻浪在阳光下闪烁,宛如金色海洋。这景象让我想起年轻时在烈日下,挥汗如雨抢收夏粮的往事。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学毕业后我在家务农。那时正值分田到户,每年七八月夏收时节,全家总动员:我和妹妹白天割稻,晚上在家用打谷机脱谷子;父亲负责犁田晒草;行动不便的母亲则在家门口晒谷。一家人早出晚归,不辞辛苦,四五亩水稻收完,家里的粮食堆成了小山。

  父亲为人厚道,粮食刚入库就催我们姐妹去交征购粮。两千余斤的任务,他早备好颗粒饱满的谷子。交粮那天,我们把蛇皮袋装的谷子搬上独轮车,姐妹俩轮流推车。三里多的崎岖山路,上坡时妹妹在前拉,我在后推,姐妹俩汗流浃背,往返多次才能完成任务。

  九龙江支流南溪桥闸旁的东泗乡南溪粮站,承担着周边几个自然村的收粮任务。夏收时,交粮队伍排成长龙,粮库很快满仓。农忙间隙,粮站会雇村民打包转运,装袋打包按计件发薪酬,用大麻袋打包150斤的谷子,粮站给2.5分的工钱。虽然微薄,但对村民来说,已是难得的收入。

  根据粮站需要,村妇联会抽调干活麻利的队员组成打包队。我们姐妹都是干活能手,常被轮流选中,去赚被村民视为“香饽饽”的外快。

  盛夏时节,密不透风的粮仓里热气逼人,队员们戴着口罩,在粉尘飞扬的粮堆旁,大汗淋漓地干活。三人一组配合装袋,两人抬包过磅,一人缝口。大家动作迅速,配合默契。粉尘飞扬中,每人每天要完成至少50包的任务才收工。走出粮站时,个个浑身湿透,头发眉毛都沾满厚厚的粉尘,连口罩都变成了黑色。

  如今我已生活在城市,但根仍在农村。那些顶着酷暑抢收、在粮站挥汗如雨的日子,成为我最珍贵的人生记忆。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7月21日 20:09[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