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余垃圾处理难、化肥依赖影响地力?华南师范大学行知书院“虻动未来”实践团带着“生物解决方案”——黑水虻养殖技术,走进了汕尾市城区马宫街道。
7月4日至13日,这群大学生通过养殖教学、试点投放、虫沙施肥一体化实践,将厨余垃圾转化为优质有机肥,探索出一条绿色循环的乡村垃圾处理与助农增收新路径。
实践团以黑水虻养殖为主线,以下乡宣传调研为补充,深入开展了特色助农新技术推广活动,将实验室成果真正应用到广袤的乡村土地上。
实践团深入马宫中学,为80余名初中生开展生动有趣的环保科普讲座。通过观看一段段科普视频与AI讲解,孩子们在潜移默化间认识了黑水虻技术;经过一次次互动问答,实践团用寓教于乐的游戏使得节能环保的理念在孩子们的心中渐渐生根发芽。
实践团成员在进行环保科普讲解。 通讯员 供图
实践团扎根一线,深入盐町村、浪清村、长沙村、新北村、深渔村5个村落进行实地调研。先后访谈村干部、村民20余人,形成6000余字调研报告,调研发现,总体上黑水虻养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节能减排效果有利于乡村环保治理事业发展,但还需要进一步把握土地占用和实际效益,解决厨余垃圾量少的推广难题。实践团将在未来考虑引入养殖工厂及专职人员,将乡村黑水虻养殖产业推向规模化、专业化,助力厨余垃圾的进一步转化。
实践团将实验室办在田间地头里,投入到乡村田垄的火热实践中来。实践团奔赴汕尾市城区马宫街道办事处,搭建起黑水虻养殖场。幼虫、麦麸、玉米粉三者混匀,严控通风养殖环境,适时置入厨余垃圾……每一处细节都需要精准调控,每一次换洗都遵循按时按量的原则。自幼虫第二天始,每个养殖箱内日投入约12kg厨余垃圾,24小时内降解率超过50%,幼虫存活率在60%以上,突出体现了黑水虻转化效率高、环境友好型的特点。实践团通过实际养殖操作和可量化结果,向村民直观证明了黑水虻技术在处理本地厨余垃圾上的高效性和可行性,将“实验室成果落地乡村”的构想变成了现实。
实践团成员清理黑水虻养殖箱。 通讯员 供图
7月11日,实践团带着前期生态养殖产出的黑水虻虫沙,来到徐继妹的番薯田开展还田实践,将“变废为宝”的生态理念在田野沃土中实现闭环。
实践团成员进行虫沙施肥。 通讯员 供图
“水浸深”“齐膝深”,徐继妹比划着虫沙撒施的位置,用方言与实践团成员沟通,亲切地指引完成四条垄的施肥。刨土开穴、撒施虫沙、碎土封严穴口,看着深褐色的虫沙融入湿润的土壤,田垄间渐渐泛起一层细密的“营养被”,标志着“厨余—黑水虻虫沙农田”这一生态循环链条在乡村初步落地。
一周后实践团将回访,再次实地测量数据,验证虫沙对土壤改良和作物生长的优化效果,做好黑水虻养殖的产、施、测全过程,让其真正成为连接城市资源与乡村沃土的温暖纽带。
南方+记者 彭骏
通讯员 曾子祺
【作者】 彭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