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擎轰鸣 老区沃野新生

本文转自:信阳日报

□向炜

在市农科院实验室,显微镜下的稻粒静卧,育种专家扶定操作着移液枪,为“信阳好大米”的未来精雕细琢。这看似安静的科研场景,正是信阳农业迈向新生的轰鸣前奏——正如《信阳日报》前不久在《科技赋能:信阳乡村振兴的“创新引擎”》一文中所报道的那样。

平台筑基是创新之源。农科院构建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科研平台体系,如同稳固的基座。11个国家站、15个省级平台、16个市级中心精密协作,年均承担40余项重点科技项目,产出200余项新技术与10余项专利。从分子育种到品质检测,这些平台为“信阳好大米”、弱筋小麦等核心研究提供了硬核支撑,使育种专家们的目标从蓝图变为现实。

科技赋能是转化之桥。实验室成果唯有穿越“最后一公里”,才能释放最大价值。在“农科先锋促振兴”的引领下,“十四五”期间,1200万亩新技术推广面积是科研落地的直接证明。技术推广与5000余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同步推进,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好”的关键问题。

惠民增收是逻辑终点。所有平台投入与科研攻关,最终指向鲜明的民生坐标——超10亿元的农民增收。实验室的专利证书、论文数据,在田野里转化为沉甸甸的稻穗和鼓起的钱袋,科技红利真切流淌进万千农户的生活。当科研平台化为强劲引擎,当论文数据长成饱满稻穗,科技便从纸上跳入土地深处,最终在大别山革命老区农民舒展的眉间绽放丰收的笑意。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7月17日 23:38[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