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多少”到“凭啥好”——第七届粮交会折射河南粮食产业之变

□本报记者 李若凡

沈阳国际展览中心的河南展区,几句对话正悄悄改写着“产粮大省”的叙事逻辑。

“以前来参展,客商开口就问‘产多少’;这次不一样,都盯着样品问‘凭啥好’。”7月14日,一名河南粮企负责人笑着比画,指尖点过展台上的粉条、花生油样品。

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上,这个看似微小的提问转向,实则是市场对河南粮食产业的一次价值重估。当2000余种展品不再靠“产量”说话,而是用品质、标准、品牌回答“凭啥好”,一份从“卖原粮”到“卖价值”的转型答卷,正在展台上缓缓铺开。

一张豆皮的非遗新生

“这腐竹咋每张都跟头层皮似的?”上海客商盯着展台上的许昌腐竹发问。非遗“河街腐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许昌晟隆实业董事长裴永涛,拈起一片金黄色的腐竹介绍:“豆香温润,凭的是单一好料、老手艺,还有自主研发的设备撑腰!”

“品质咋能这么稳?”客商追问。裴永涛翻开手机里的照片,向对方展示了公司洁净的车间画面:“以前小作坊靠经验熬浆,火候没准头;现在守着非遗的魂,用设备把工艺定成标准——从选种到生产全链条严管。就说这‘高压射流磨’技术,不用浆渣分离,营养全留住,豆香浓得能‘拽’住人!”

望着展台前簇拥着前来咨询的人流,裴永涛感慨:“过去缺个让人踏实的‘根’,现在把单一原料、无多余添加的食材,连同非遗传承的‘家底’全部亮出来,‘许昌腐竹’这张名片,经得住市场细嚼。”

一碗米线的创新破局

“这米线凭啥比别家的筋道?”面对江苏客商的疑问,南召县康信菌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燕指着“黑嘻妞”米线样品解释:“用的是南召本地籼米,其淀粉含量更适合制作米线,煮出来不浑汤、有嚼劲。”

她顺手拆开一包菌菇汤包:“光米线好还不够。基地在海拔8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羊肚菌的鲜味物质比平地多三成。老一辈人常说‘一碗汤定味’,现在把深山林区的菌菇加进来,既守老手艺的魂,又添新滋味。”

从单一米线到“米线+菌菇汤包”的组合,这家做了几十年米线的企业,利用山区资源实现差异化发展。一名浙江客商翻着种植标准手册说:“你们把‘实在做吃食’的老理儿,变成了看得见的标准,这品牌让人放心。”

刘燕望着“黑嘻妞”的招牌笑了:“以前觉得‘慢工出细活’跟不上趟,现在才懂,做品牌就像熬米线汤——火候到了,滋味自然就出来了。”

一瓶花生油的标准底气

“这油凭啥卖198元?”面对价格疑问,淇花食用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晓康毫不含糊:“5升礼盒装这个价,贵有贵的道理。咱这是国内头一家做高油酸花生油的,从种子到种植都是自己在做,油酸含量75%以上,还有全国独一份的纯度认证。”

他指向展台上的专利证书:“23项核心专利,从育种到压榨全自研。企业年销8亿元,扎根河南辐射晋冀陕,但全国知名度还不够大,更得守住标准慢慢扩大影响力。”

他忽然加重语气:“好多中小企业光想着贴牌代工,看着能走量,可没定价权啊。咱就是要做自己的牌子,这才是长久之计。”一名东北客商听完直点头:“你们这是拿着技术当锄头,自己刨出一片地。”王晓康望着展台上的品牌标识说:“河南是花生大省,不能只当原料基地,得让全国知道,咱能做出最好的油。”

一个区域品牌的协同力量

“凭啥认‘滑州优农’?”面对广东经销商的疑问,滑县副县长徐继峰拿起一包全麦粉,包装上的区域品牌标识格外醒目。手机屏幕上,正播放着县长走进直播间的画面——镜头前,县长举着同款面粉详细介绍:“咱这面粉蛋白质含量14.2%,最高的达到17.3%,面粉品质高,包饺子不塌皮、蒸馒头麦香足!”

县领导带头为农产品区域品牌站台,从田间地头到展会现场、再到直播间,全程为“滑州优农”撑腰。徐继峰解释道:“以前滑县各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各打各的品牌,没有形成合力,质量也参差不齐,滑县优质农产品市场知名度不高。现在统一挂‘滑州优农’标识,按统一标准检测、统一包装出厂,销量和价格逐步提升。”

这个今年3月刚推出的区域品牌,政府不再当“甩手掌柜”,既做标准制定者,又做品质担保人,还主动下场拓市场。徐继峰指着洽谈区人头攒动的场景说:“开展这几天,‘滑州优农’的展位前始终排着队,不少经销商说‘看到这个标识就敢下单’,这就是区域品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天的粮食交易大会落下帷幕,共成交金额166亿元。当客商的提问从“产多少”变成“凭啥好”,河南粮企的回答里,藏着比2000余种展品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产粮大省从“量的优势”到“质的自信”的跨越,粮食产业从“跟着市场走”到“领着市场跑”的底气。

【来源:大河网】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