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种地吧 3》收官:十个勤天书写 “新农人” 助农新篇

从爱奇艺热度峰值突破8700,到主话题阅读量超300亿;从囊谦芫根粉直播一秒售空4万单,到“518爱侬日”全平台1.4亿人次观看——刚刚完结不久的《种地吧》第三季(简称《种地吧3》)再次续写了少年与土地的故事。

节目在爱奇艺播出后,以破圈之势,将“种地”这一传统议题再次变成了全网关注的文化现象。这档由爱奇艺、蓝天下传媒出品,海西传媒、江苏卫视联合出品的劳作纪实互动节目,不仅延续了前两季的青春热血,更以“奔赴热土”的实践姿态,深入青海囊谦、黑龙江林口、湖南宁乡等多地助农、兴农,用一档综艺节目搭建了农业、电商、文旅融合的桥梁,完成了从娱乐内容到社会价值的蜕变,成为探索“综艺IP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本。

现象级热播

一档综艺背后的社会价值共振

2025年2月28日,《种地吧3》在爱奇艺开播即引爆网络,站内热度值迅速攀升至8700+,连续占据总榜热播榜、飙升榜、热搜榜榜首,同时斩获微博综艺热播榜、抖音综艺榜TOP1。据统计,节目第一周收获全网热搜热榜270个,在猫眼、云合、灯塔等权威数据榜单均位列TOP1,展现出现象级内容的传播穿透力。

热度背后,是社会对乡村振兴议题的深层关注。国家广电总局盛赞节目"对乡村全面振兴具有积极意义",《农民日报》聚焦“爱侬日”助农IP,人民网评肯定其"激活乡村产业创新"的实践价值。更值得关注的是,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参与“爱侬日”研讨会,这一国际关注标志着节目已超越娱乐范畴,成为讲述中国乡村故事的文化窗口。

“爱侬日”作为节目打造的助农IP,在5月17、18日的直播活动中展现出惊人的产业赋能效应。本次“爱侬日”分为“爱侬研讨会”和“518爱侬日农产品直播”两大板块。十个勤天与全国各地的农文旅代表以及各地新农人代表齐聚杭州后陡门,共同探讨农业发展新视角,并开启了一场超过11小时的超长直播,助力各地特色农产品销售。“518爱侬日”当天,十个勤天直播间联动天猫官方直播间,全平台累计观看更是突破1.4亿。在直播方面,创新升级的“1+N”直播形式,让十个勤天能够在一场直播中接连点亮15家农文旅专属直播间,在线助力300+产品展播展销。

全国助农实践

从后陡门到广阔乡村的深度赋能

《种地吧3》突破前两季的后陡门基地限制,以“奔赴热土”为口号,将镜头对准中国广袤乡村的真实图景。节目组带领“十个勤天”少年们走进青海囊谦的高原盐田、黑龙江林口的沙棘林、湖南宁乡的花猪养殖场等,针对性开展助农实践。

 在被誉为“玉树粮仓”的囊谦,针对高原大棚缺水缺电的痛点,少年们联合农业专家,设计并完成了“拾穗者联盟”01号水培大棚改造。大家冒着风雪,化身“基建狂魔”,铺设水培槽、移栽蔬菜苗、增设技术知识板,这套适应高海拔环境的种植模板,不仅解决了当地蔬菜供应难题,更成为可复制的农业技术方案。看到改造后的大棚,囊谦娘拉乡牧民成林感慨万分,激动地表示自己要“做大做强”。此外,少年们还负责大棚一切“售后”,“有一切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后续,少年们还给成林带来了太空种子和高科技的育苗配方,助力大棚种出更多蔬菜。

黑龙江林口的沙棘产业则见证了从“生态保护”到“产业增值”的完整链条。面对沙棘果前五年无经济效益的困境,少年们研发沙棘手工皂、维C泡腾片等深加工产品,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延伸。在零下24℃的清晨,他们跟着农户高克新打沙棘果,收集用户反馈改良产品配方,通过创新的“乡村合伙人计划”,少年们与村民建立了紧密协作:初期从采摘到推广并肩作战;后期则逐步将原料生产与加工环节托付给掌握技术的村民。

这种共同投入、共享成果的模式彻底改变了村民的角色——从“被动接受帮扶”转向“主动参与产业”。其成效显著,沙棘皂在直播中成为爆款,带动村民家庭增收;村民代表高克新更在直播中收获10万粉丝,成为乡村产业的代言人。

湖南宁乡的花猪产业突破则聚焦于打开渠道。宁乡花猪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也存在品牌宣传力度不足、物流链不完善等问题。与当地农户深入交流后,少年们积极想办法,通过线上线下打开销路。随着节目的播出,当地政府也积极行动,将流量化为“留量”。计划设计“花猪养殖体验+农耕研学”特色路线,并把《种地吧》拍摄地升级为“6小时旅游目的地”,用创新的文旅思维赋能特色传统养殖业。

模式创新

从短期帮扶到长效协作的范式突破

 《种地吧3》的核心价值,在于探索出一套“综艺IP+乡村振兴”的模式。这套模式以内容传播为起点,通过技术赋能、产业造血、机制创新三个维度,构建起从流量导入到价值转化的完整生态链,实现了助农从“输血”到“造血”的关键突破。

在技术赋能层面,节目不仅展现农业劳作的辛苦,更注重实用技术的落地。青海囊谦的水培大棚改造、黑龙江沙棘的深加工技术等,这些由少年们引入的“新农技”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可推广方案。

产业造血的关键在于激活内生动力,林口项目的“乡村合伙人计划”提供了成功范式。在青海囊谦的芫根项目中,少年们则探索了另一条路径:他们与藏医药学校深度合作,联合研发芫根咖啡特调等创新产品。这一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成功将芫根从单一的药用作物拓展为多元化消费品,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为当地特色资源开发开辟了新方向。

机制创新则体现在从“节目录制”到“长效运营”的衔接设计。节目组在每个助农点都留下了"可持续发展工具箱":青海囊谦的水培技术手册、黑龙江林口的沙棘加工标准……这些标准化文件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更重要的是,随着节目的录制,将少年们与各地农户、农业专家连接在一起,形成常态化的技术交流与资源对接。

少年力量

“农业小白”到“新农人”的成长叙事

《种地吧3》最动人的叙事,是十位少年的蜕变过程。这种成长不仅是技能的提升——从第一季6天收62吨水稻,到第三季5小时收割166吨水稻的效率飞跃;更是思维的进化——从单纯“设定目标”到主动“搭建路径”的认知升级。在青海囊谦,鹭卓反思“问收入提高多少”的想法不对,提出“可持续发展路径”比“短期增收”更重要;在东北沙棘林,少年们从打沙棘果到研发手工沙棘皂,展现出从体力劳动到脑力创新的跨越。

这种成长具象化为“新农人”的三大能力:技术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产业思维能力。王一珩将雾培技术推广给青海牧民,何浩楠在雪坑中熟练操作机械,这些场景展现的不仅是技能熟练,更是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节目通过“少年成长+乡村发展”的双线叙事,让“新农人”的形象摆脱了传统认知的刻板印象。在东北打沙棘、在湖南宁乡抓猪仔、在青海改大棚,这些镜头里的青春身影证明: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差事,而是充满技术含量与创新可能的新赛道。正如李昊在采访中所说:“哪里需要种地,我们就去哪里”——这种主动奔赴的姿态,重新定义了当代青年与土地的关系。

时代切片

综艺IP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连接器”

《种地吧3》的成功,本质上是内容创新与时代需求的同频共振。在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节目以青春叙事消解了宏大议题的距离感,用真实劳作打破了综艺节目的虚构套路,最终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青年与土地、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连接器”。

作为乡村振兴的“时代切片”,节目记录下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关键节点: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的转型、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的探索、从个体农户到合作经济的演进。在黑龙江林口,沙棘产业从生态保护到产业增值的转变,折射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青海囊谦,芫根产品从滞销到爆款的逆袭,展现了“文化赋能+电商直播”的市场魔力;在高原改造的水培大棚,让高原也有了机会种植西瓜,印证了科技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力量。

更重要的是,节目构建了“屏幕内实践——屏幕外参与”的社会动员机制。第二季中,少年们在甘肃民勤种树治沙的行为,感召了无数“禾伙人”实地参与植树。今年仍有众多志愿者持续加入到种树治沙的行列中,以实际行动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这种从娱乐消费到社会参与的转变,让综艺IP具备了推动现实变革的能量,正如一位网友评论:看《种地吧》,不再是简单的下饭娱乐,而是跟着少年们学习如何真正帮助乡村。

当爱奇艺综艺《种地吧3》收官时,少年们又一次用绿意填满了后陡门的夏,青海的芫根产品插上了“翅膀”飞到全国各地,黑龙江的沙棘手工皂给当地村民带来真金白银的收入——这些镜头外的真实成果,正是爱奇艺探索“综艺IP+乡村振兴”模式的生动注脚,证明节目已超越了普通综艺的范畴,成为记录时代、参与时代的文化实践。从土地中生长的故事,最终又回馈于土地,这或许就是《种地吧》最动人的力量。

正如节目组在这一季节目收官时打出的字幕——哪里需要种地,我们就去哪里。这档持续了三年的综艺节目让我们相信,这一句话不仅仅是口号。当青春与土地共振,当理想照进现实,每一粒播撒在泥土里的种子,都终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编辑 袁诗葭 图据节目组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