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厦门日报
本报讯 (记者 许舒昕)近日,由2025年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的“非遗+进校园 创新农民画”特色营集训在同安区新辉小学落下帷幕。今年,活动延续了农民画走进校园的传统模式,更在题材与形式上突破创新。
项目负责人柯登科是同安农民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出生于艺术之家,祖母是民间刺绣艺人,父亲是中国古建艺术师、农民画传承人,从小耳濡目染,对传统民间艺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近年来,他致力于推动农民画年轻化、生活化,让这门扎根乡土的艺术在校园里“活”起来。
“我们的农民画进校园,已经连续三年获得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的资助。”柯登科介绍说,今年项目进行了升级,特别尝试“非遗+”模式,将农民画与纸塑、漆线雕、面塑等传统技艺相融合,探索出更丰富的艺术表达路径。此次为期四天的特色营集训,特邀纸塑手艺人陈开展、陈海鸥,漆线雕传承人郭劲旺、郭银燕,以及面塑艺人柯振裕参与课堂教学,手把手指导学生如何用纸塑、漆线雕、面塑的形式创作农民画。
在柯登科看来,农民画最大的魅力在于“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说:“农民画的创作不拘泥于技法、材料或媒介。它取材于生活,既可以画修渠插秧、采茶摘果这些传统劳作场景,也可以与时事结合,如闽宁协作、红色文化等题材,让学生们在绘画创作中认知社会、关注时代、认同文化。”
采访当天,五年级学生季哲恺正在为自己的漆线雕农民画作品作最后的润色。他以红军长征的草鞋为主题,在圆形画盘上细细描绘。“涂色的时候不能盖到漆线,我每一笔都要特别小心。”季哲恺一边紧盯画面,一边小声对记者说,“创作的时候很考验我的耐心和细心,但当作品完成时,我特别有成就感。”
柯登科表示,如今的农民画不再是“农民”利用劳动业余时间创作的艺术,而是一种根植乡土、面向未来的文化表达形式。“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双手去理解生活,表达内心,这是我们推动农民画进校园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