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铜仁日报
良种良法 增产增效
印江鲜食玉米上市
田林 特约记者 王东
进入7月,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峨岭街道大云村,200余亩鲜食玉米,一片绿意盎然,玉米棒在青纱帐中若隐若现,饱满紧实。
村民们头戴遮阳帽,身背背篓,穿梭在玉米地间,熟练地采收着鲜食玉米。二十余位村民每天忙碌四小时就能将一辆卡车装满。每人每天能采收五六百斤,工价为一百元一天,这样的收入在当地颇为可观。
今年,大云村种植的鲜食玉米生长期只需80天,比春种秋收传统玉米生长周期缩短了40天。
得益于新品种的推广和种植技术的革新,2024年,印江种植鲜食玉米2000亩,实现年产量2000吨,年产值超过400万元,亩产值突破2000元,与传统玉米相比,亩产值提升700元。今年,该县种植户热情高涨,种植面积扩大至1.55万亩,有效带动8000余人增收,鲜食玉米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该县在朗溪、合水、峨岭等乡镇(街道)探索的“玉耳”“玉椒”轮作模式,让耕种不断茬,“闲田”变“忙田”,提升了土地的产出比。
“与往年相比,今年卖玉米收入要增加3万元,现在已经卖了1.8万元。”朗溪镇河西村玉耳轮作基地负责人陈艳表示,目前基地只要是空地都种上了玉米,正分批采收供应城区商超。
为了延长鲜食玉米上市周期和存储时间,增加农户种植鲜食玉米的抗风险能力,提升其经济附加值,当地一方面通过指导农户实行错峰分批种植,避免全县鲜食玉米同一时期集中上市导致“菜贱伤农”和增加“滞销”风险,另一方面利用乡村全面振兴财政衔接资金170万元,建成全县首家鲜食玉米加工厂,每小时可实现产能5000棒。
眼下,该加工厂每天收购加工鲜食玉米2万斤左右,7月下旬将迎来加工高峰期,日加工量将突破4万斤。通过技改,提升鲜食玉米的口感、品质和存储时间。
印江自治县鲜食玉米加工厂负责人表示,今年生产出的玉米,常温贮存下可达一年,这样就打破传统鲜食玉米销售周期短、不易储存等难题。
今年,该县加工的袋装封装熟玉米棒将超过200万斤,目前正通过电商、商超等平台出售。
8月初,该县还将建成一条脱粒生产加工线,增加鲜食玉米的深加工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