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中国史》

本文转自:济南时报

  张良仁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4月

  畜力耕作大行其道

  关于井田制崩溃的原因,《汉书·食货志》记载为:“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这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此外,井田制崩溃也可能是因为农业生产力的提升,而生产力提升的背后又是牛耕和金属农具的普及。孔子的弟子中,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古人名、字一般意义相关,所以牛毫无疑问在春秋时期已经当作耕作劳力使用。《国语·晋语》中,春秋晚期的窦犨评价晋国内战中战败出逃的范氏、中行氏“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也就是说这些逃走的世族子弟将本来是宗庙里的牺牲用来耕田,远离了富贵生活。这都说明畜力耕作在春秋时期已经大行其道,而牛耕的起源也势必更早。

  西周时人们也开始使用青铜农具代替以往的石制农具。这些农具主要包括用于土作的铲、锄、镐、犁,用于砍伐的斧、锛,还有用于收割的镰刀、铚刀等。到了春秋时期,青铜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发现地点大大增加,出土数量明显增多,种类也更加丰富。到了春秋末期,铁制农具的普及进一步提升了劳动效率。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时期的魏国墓葬出土了铁制的犁铧、铲、锸、凹字形铁口锄和镰刀,这些农具基本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求。河北兴隆的燕国冶铁遗址出土了多件用于铸造锄、镰、镢、斧等器具的铁范,其中约60%为农具范,不难想象当时铁匠铺的生产盛况。不过因为铁器容易锈蚀,考古发现的数量并不多。

  两周时期,北方人的主食是黍与粟(稷),南方人的主食则是稻米。此外常见的主食还有麦、大豆(菽)等。《春秋》将麦的歉收或无法生长视为农业大事。大豆则是平民的主要食粮之一,先秦典籍常用“啜菽饮水”形容一个人的生活简朴或艰难。

  南北主食的差异并不绝对,在淮河流域乃至部分长江流域,人们都种植粟,这是对新石器时代以来稻旱混作农业的继承。如安徽南部的宣城井水墩遗址西周晚期层,就发现了粟的种子;西周中期的湖北鄂州城子山遗址,也出土了近二百粒粟;在西周至春秋早期的江苏镇江丁家村遗址中,炭化粟粒更是多于水稻遗存。北方的民歌,如《诗经》中的《豳风·七月》吟唱道:“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豳地在今陕西彬(音同豳)市一带。

  粟在西周农业生产中居于重要地位,进入春秋战国后,它更成了粮食的代名词。粮食也成了政治与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24)

  责编/徐征 美编/王琳 校对/王菲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7月14日 02:37[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