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麦田的变与不变

本文转自:新疆日报

记者头像为AI生成漫画像

□代立

奇台的麦子,经过细碾精筛、和面醒面,可以吹成一个不破的“气球”;木垒的麦田,依据山势、起伏荡漾,铺展成黄绿相间的“调色板”……一粒麦子、一把麦穗、一块麦田、一条小麦产业链,让我们思考变与不变的辩证艺术。

“边关万里行——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来到奇台、木垒,大家欣喜地发现:万亩麦田,铺天盖地、蔚为大观。奇台、木垒两地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视小麦如“掌上明珠”的坚守没有变;全力做好“粮食”文章的努力没有变;对小麦生产的品质追求没有变;让悠久的小麦文化流溢“麦香”的美好愿望更没有变。这种“不变”,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底座,是县域经济的底色,更是在麦田上写出“五彩”文章的精彩诗韵。

没有因城市的现代化“面孔”而褪去小麦肤色,没有因产业多维发展而失去乡土原味,这种不变的农耕坚守,恰恰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特色需要,更是乡村振兴的立足根本。这也是我们再次相遇奇台、木垒,总能找寻熟悉味道的原因所在。

然而,这里的麦田又在不断变化,它们是焕然一新的麦田、多产业协同发力的麦田,是富集“观光+康养+研学”多功能的麦田,更是写满回乡创业故事的麦田,生产、生活、生态相融互促的麦田。

奇台的万亩良田,在“优质”上精耕细作,运用北斗导航技术、采用精少量播种、实施水肥一体化数字农业,让小麦续写传奇、品质不断创优,产业延链拓链,促进奇台现代农业绿色成果“麦”出去,“麦”向更广阔的市场。

立足优势、错位发展,木垒的万亩麦田成为远近闻名的热门“打卡地”,这也再次证明,麦田不仅是产粮食的地方,更是养眼守静、治愈乡愁的地方。木垒在“天然”上下绣花功夫,让自然之美、乡野之美融为一体,以精准服务、系统服务,把大地“调色板”打造成乡村文化、诗意文化的“高产田”。

这种变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发展理念在县域经济、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更是富民产业发展的新成果和金钥匙。

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就是聚焦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也只有这样,才能让麦田翻涌着五彩斑斓的希望,让美丽乡村成为大有作为之地。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7月13日 11:37[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