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服务团出手 先进技术到地头

本文转自:惠州日报

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创新构建四级联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农技服务团出手 先进技术到地头

在博罗县公庄镇维新村的荔枝园里,果农高志强正将一颗颗晶莹饱满的宫粉糯荔枝装入礼盒,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个新品种一盒能卖200多元,以前自己嫁接失败差点放弃,幸好有农技专家帮忙!”高志强的“逆袭”,正是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党建+农技组团服务”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构建省—市—县—镇四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党组织联动的农业科技服务团体系,让农技党员依托这一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科技的“种子”播撒田野大地,推动“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

四级联动破壁垒,科技赋能解难题

“脚底沾了泥,心里才有底。”这是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第五党支部党员陈焕东的坚守。

高志强的“宫粉糯”母树最初仅有两棵,因自身嫁接技术不足难以推广。接到这个任务时,作为农技服务团骨干成员之一的陈焕东连续几个月蹲点果园,指导高志强开展嫁接工作。同时,他依托农业科技服务团这一平台,联系省农科院和惠州学院专家进行全链条技术指导,从遗传分析到水肥管理全程护航。

目前60株“宫粉糯”嫁接苗长势喜人,预计后年挂果。陈焕东介绍,该品种已被列为惠州重点培育的特色荔枝新品,“我们团队将持续做好技术保障,助力这一荔枝‘新贵’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甜度22度的宫粉糯,市场价能翻几番!”有农技专家指导,高志强信心满满。

农业现代化核心是科技现代化。农技人员必须扎根田间、贴近农民,才能打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为此,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党组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以6个党支部为主体框架,联合省、市、县、镇四级农技推广人员,组建6个区域农业科技服务团,推行组团式农技服务。

“过去,四级农技力量深入田头服务大多是‘各自为战’,现在党组织牵头搭台,四级力量拧成一股绳,实现‘单打独斗’向‘组团作战’转变。”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农业科技服务团通过“四联”机制(理论联学、组织联建、难题联解、工作联动),打破行政壁垒,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将党组织优势转化为农技推广实效,推动先进技术直达田间地头。

聚焦我市荔枝、龙眼、柑橘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第五党支部与省农科院果树所党支部结对共建,携手成立惠州特色水果研究工作站,推动御金球、井岗红糯等果树新品种和高位嫁接、全生育期营养调控、无人机喷药等先进适用技术在惠州落地,为惠州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四良融合”提质效,“土特产”变“名优品”

在惠东县铁涌镇河滩村,有一片因海水倒灌而荒废20年的盐碱地,长期无人耕种。

“要守住粮食安全这条底线,就要想方设法开展复耕复种。”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第四党支部牵头联合省农科院水稻所、市农科所以及惠东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铁涌镇农办,建立盐碱地改良复耕试验示范基地200多亩,通过打好土壤改良、品种引进、技术集成等“组合拳”,让“不毛之地”重新奏起“丰收曲”——去年,“南新油占2号”测产折合单产506.6公斤/亩,开创了惠州撂荒盐碱地种植水稻的先河,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沿海盐渍化耕地复耕复种综合技术模式。

撂荒地变“希望田”,是农技服务团推动“四良融合”(良种、良法、良机、良田)的生动实践。

惠州6个农业科技服务团常态化开展协同下乡服务,通过“四情”监测(苗情、墒情、病情、虫情)精准掌握农户需求,因地制宜提供“四良”集成技术方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服务“串”起来,促进优质丝苗米、甜玉米、冬种马铃薯、荔枝、柑桔、优质鲜蔬、茶叶、花卉等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土特产”向“名优品”跃升。

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等国家、省级奖项35项,打造“粮食安全农技先锋岗”优秀党建品牌,获得广东省“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三等奖,获评2023广东农技“轻骑兵”十大先锋队伍,9名党员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全国、省、市荣誉称号,全市年均推广优新品种150多个(次)、高产技术20余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以上,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全省排名靠前,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科技兴农强农答卷。

惠州日报记者马海菊 香金群 通讯员李亮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