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护苗小卫士”到“生态小管家”,东莞大岭山这样赋能幼儿全面发展

这些天,大岭山镇中心幼儿园的水稻小农场里非常热闹。中班孩子们发现,留下脚印的老鼠、背着“小房子”的蜗牛、偷啄嫩芽的麻雀,都在悄悄破坏他们精心培育的秧苗。

面对各路“小怪兽”,小守护者们各展奇招:用树枝和旧衣服制作威武的“稻稻侠”稻草人吓退敌人;为苗圃搭建严密的纱网“帐篷”形成物理屏障;挂上叮当作响的铃铛和报警器,用声音驱赶入侵者。

经过两周严密守护,嫩绿的秧苗安全无虞,继续茁壮成长。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思考如何与小动物和谐共处,并启动了生态改造计划,学者为这些小生灵提供食源和家园,还认真记录下蜗牛和秧苗的“成长日记”。

近年来,大岭山镇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化身水稻种植“小农夫”,参与到“水稻种植—加工利用—废弃物循环—回归滋养”自然循环生态劳动创新课程,从培育秧苗、插秧、收割、晾晒、加工、饲养动物到粪便堆肥、沃土培育,全程亲力亲为,将生态循环、环保意识与劳动教育融入生活体验,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劳动的价值与乐趣。

水稻种植是大岭山镇中心幼儿园十多年来深耕劳动教育过程的一个生动缩影。2013年以来,该园为解决劳动教育与生活脱节、体系不完善、场域不足、师资及家长认知局限等问题,将劳动教育从单一活动升级为全人培养系统工程,构建起以“三会三能”为框架,以“润情感-强技能-塑品格-会创造”四个维度为目标的进阶式课程体系,为孩子们注入“尊重劳动、热爱创造”的终身发展基因。

经过12年的探索实践,劳育课程经历了劳动奠基-初步实践-拓展探索-优化整合-成果彰显五个过程,结合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方案内容,构建起服务自我、自然探究、服务他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大模块八个主题系列活动,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幼特色的进阶式育人目标、具体化课程内容、生活游戏化实践、多元评价体系。

幼儿园还更新了教师、家长的劳动育人观念,从单纯重视劳动技能转向关注幼儿劳动情感、品格与创造力的培养,使劳动教育从零散活动变为体系化育人过程,助力构建幼小衔接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幼儿劳动素养与综合品质显著提升。

劳动育人成果亮眼,幼儿园获广东省“科学育儿”优秀组织奖、东莞市“莞香花”生活垃圾分类特色校等称号,课程成果多次在书刊、平台推广,劳动教育品牌辐射成效不断扩大,间接带动其他园所及教师共同成长,幼儿园劳育质量不断提升。

南方+记者 王颖

通讯员 刘金萍

【作者】 王颖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