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门探索水稻稳产提质新路径

本文转自:镇江日报

科技赋能壮秧培育

农业部门探索水稻稳产提质新路径

  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殷跃军

  俗话说,“秧好半熟稻”,健壮的秧苗是水稻丰产优质的基石,直接关系着机插水稻的产量和稻米品质。为探索破解此前水稻育秧环节中壮秧培育稳定性不足、操作便捷性有待提升等难题,今年以来,镇江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在丹阳、句容、扬中和镇江经开区等地,首次组织实施了机插水稻育秧产品对比试验,旨在为全市水稻产业筛选储备一批效果优、易操作、成本低的壮秧新技术新产品,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突破瓶颈,为稳产提质寻良方

  培育健壮秧苗是实现水稻栽后早发快发、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增强抗逆能力、最终保障高产优质的关键第一步。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如何稳定高效地培育出符合高标准机插要求的壮秧,仍是农户和技术推广部门共同面临的课题。传统育秧方法在效果稳定性、操作便捷性和综合经济效益等方面尚有优化空间。

  7月2日,在丹阳市延陵镇海荣家庭农场水稻大田边上,镇江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钟志仁蹲下身子,仔细查看栽后秧苗长势。“这批秧苗,“喝的”是我们硬地硬盘育秧喷灌系统供应的‘自来水’长大的。”钟志仁指着绿意盎然的秧苗说,通过“五新”技术(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和新装备)融合试验与精细化管理模式,精选优新良种和育秧产品,严格把控育秧流程关键环节,目标就是“五新”技术集成,良种良法配套,为生产储备技术,为丰收打好基础。

  这生动的一幕,正是我市今年着力推进水稻壮秧培育技术攻关的缩影。

  科学筛选,公益试验探新路

  科学试验需要目标明确。此次机插水稻育秧产品对比试验,市农技推广站聚焦“效果、效益、效率”三效统一,致力于筛选出既科学有效又便于农户接受的亲民方案。

  “试验筹备阶段,我们广泛征询了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扬州大学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地市级农科院(镇江、扬州等地)以及省内多家农业企业的专家意见。”钟志仁表示,经过严谨评估,从初步海选的21项产品与技术中,结合应用历史、本地适配性及可操作性,最终优选出3大类具有代表性的新型育秧产品进行田间实测。

  为保证试验的科学性,每个试验点均设置了3个新型育秧产品处理和1个对照,各设3次重复,每个重复30盘秧苗。全市4个试验点累计投入秧苗1440盘参试,为结论的可靠性奠定了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丹阳、句容(镇江市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扬中、镇江经开区(江苏润果)等4个试验点,育秧方式和管理习惯各具特色,这为全面评估新产品的适应性、稳定性、兼容性及推广便利性提供了宝贵的多维度测试环境。同时,市农技推广站联合市农科院全程免费提供试验产品和技术指导,充分体现了农技服务的公益性宗旨。

  初显成效,后续工作在路上

  “本次试验在镇江市及丹阳、句容、扬中、镇江经开区四地农业主管部门的统筹支持下,依托市农科院技术协作和涉农企业、规模经营主体的全程配合,构建了多方协同的科技验证平台。”参与试验的技术人员表示,通过严格排除气候与管理干扰因素,试验团队为科学评估产品效果及稳定性提供了坚实保障。“在今年的效果验证中,一款多功能液态剂型育秧产品初显抗逆促生长潜力——其壮秧优势相对突出,为我市水稻生产‘稳量提质’探索了新的技术路径。”

  为及时总结交流,此前,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辖市、区数十名技术骨干,赴句容、丹阳试验点开展了现场观摩。技术人员实地察看了不同处理组的秧苗长势,深入交流了试验过程中的经验与挑战,并共同研讨了移栽后的田间管理方案和后续观测重点。

  “目前,参与试验的秧苗已顺利完成移栽,进入关键的大田生长阶段。下一阶段的工作重心将转向移栽后的持续跟踪,实施配套的大田期相关试验,系统开展大田苗情动态调查,并在收获期进行严格的产量测定与稻米品质分析。”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何东兵表示,此次机插水稻育秧产品对比试验,是镇江市在水稻稳产保供和提质增效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科技探索。通过持续积累数据、反复验证效果,最终筛选出的壮秧培育“三效”合一技术集成方案,将为提升全市水稻生产科技水平、促进稻农增产增收、推动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