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照射五千亩桃林,汗珠顺着脸颊流到脖颈,7月上旬,新洲区三店街道宋桃产业园,负责人曹桂园一直观察着树枝上缓缓渗出、凝结成金灿灿“琥珀”的桃胶,“眼下正是出胶旺季,天越热、越干燥,这桃胶的品质就越好”。
桃农仔细分拣桃胶成色,按等级打包。
不远处,崭新的桃产品加工厂内机器轰鸣。剥皮机、分拣机、分色机不停运转着,将附着黑红色杂质的原胶,经过清洗、打磨等近10道工序,变成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成品。不久后,一批批包装精美的桃胶礼盒将被销往全国各地,其中三分之一将远销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国家。
桃树流胶,桃胶因含有膳食纤维在食品行业颇受欢迎,俗称“土燕窝”。“‘宋桃’桃胶是网红产品,因为加工技术成熟,品质过硬,常常供不应求。”武昌区住更局派驻施阳村工作队队长邵华威介绍。
此前,驻村工作队协同施阳村委会积极牵头,为宋桃产业园成功申请360余万元中央衔接资金,新建了12000平方米加工厂。扩产后,桃胶日产量达到8000斤。“产能提升让企业有底气承接大订单,近期还成功拓展了多家大型商超渠道。”邵华威说。
阳光充足的桃胶晒场
十多年前,宋桃产业园还是一片闲置多年的岗地。2012年,原本经营水果店的曹桂园流转了300亩土地,开始种桃创业。种桃并非易事,三年挂果,其间变数重重。整日泡在田间地头,不断摸索甚至交了不少“学费”,奔走全国求教专家,曹桂园从毫无经验的“门外汉”变成了种桃能手,桃树的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
鲜桃销售期短,集中在夏季,后来曹桂园转头琢磨起了桃产品的精加工赛道。“新洲夏季持续的高温时间长,桃胶品相更好”,搭配雪燕、皂角米等配料,“宋桃”桃胶很快打开了销路。
在阳光充足的晒场,60岁的桃农高银桂动作麻利地将簸箕里的桃胶均匀摊晒在架子上,仔细分拣成色、按等级打包。高银桂是三店街道的脱贫户,过去因老伴患多种慢性病、儿子有眼疾,虽有政策帮扶,生活仍显拮据,“没想到,现在我和老伴都能在家门口的工厂做技术活,每年能赚4万多元”。
在武昌区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宋桃产业园现代化工厂一个接一个地建设,连接周边村湾的泥巴路也变得平整、宽敞。“对口帮扶单位武昌区住更局、武昌区商务局、南湖街道筹措资金,帮助施阳村里做了基础道路建设、厕所改造、环境整治工作。”邵华威说,不仅畅通了村民的回家路,也打通了游客进村、农产品外运的“致富通道”。
如今,宋桃产业园围绕桃园,还拓展旅游项目,成了集品牌生产、休闲旅游、文化研讨于一体的生态园区。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间,特色农家乐迎来一批批乡村旅游的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摘蜜桃,还可以“认养”小菜园,体验小火车等游乐项目,最高峰时可接待千余人。
搭配雪燕、皂角米等配料,“宋桃”桃胶成了网红产品
“产业活了,一年四季都得忙。”曹桂园笑着细数,春天桃花开放,产业园举办桃花节邀请游客踏青露营,忙完就开始进入采摘季,桃子摘完,又到了精加工桃胶的季节,桃胶一直要摘到11月份,每年产值可达到4500万元。
“目前产业园创造60个固定岗位,每年辐射带动周边2万人次就业。”邵华威说,产业园还专门划出了60亩地,为当地15名脱贫户免费提供桃苗、农药、化肥等,通过技术指导,帮助其创收。
去年,听说家乡产业兴旺,原本在外务工的三店街道村民宋丽婷选择返乡,如今在宋桃产业园负责电商运营。“扣上草帽,骑上电动车,20分钟就能到家。”宋丽婷说,桃胶产业从无到有,越做越强,真金白银的收入让我们对未来的日子充满盼头。
来源: 长江日报
【来源:武汉农业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