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每日商报
家门口的烘干厂、田间的“智慧芯”
杭州市供销社科技助农服务“双抢”
高效省心的机械化夏收 摄影 李子逸
临安区天目山镇农事服务中心 摄影 李子逸
临平区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
西湖区米润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
商报记者 杨伊琳
田间地头,金黄的小麦颗粒归仓,翠绿的晚稻秧苗正汲取阳光奋力生长。此刻,在杭州市供销社系统倾力打造的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里,机器的轰鸣与数字的脉动、产业的融合交织碰撞,谱写着现代农业赋能共富的崭新篇章。
从临平的高效烘干、西湖的农旅融合到临安的科技育秧,今年以来,杭州市供销社系统发力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持续将服务阵地向基层延伸。这些中心聚焦农业生产全链条,有效畅通农资供应主渠道,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力量。
科技育秧,备战夏种“芯”动力
走进临安区天目山镇农事服务中心,一派繁忙景象:一侧,自动化育秧设备正高速运转,均匀铺洒基质、精准播撒稻种,流程行云流水;另一侧,成千上万盘嫩绿的秧苗整齐列队,蓄势待发。这套供销社今年5月全新引进的自动化育秧产线,正成为服务夏种的“秘密武器”。
中心负责人孙超指着高效运转的流水线介绍道,与传统人工育秧需8-9人相比,如今仅需2名工人在旁补充基质和种子,设备便能自动完成铺土、平整、播种等核心环节,几分钟即可精准完成一盘秧苗制作。科技带来的效益立竿见影:“综合用工成本和误差损耗,亩均育秧成本至少节约30元以上。”孙超算了一笔经济账。
随之而来的是效率倍增:“以往一天的工作量,现在5-6小时就能高质量完成,为抢抓农时赢得宝贵窗口期。相较于以往10%的用种量误差,该设备可以将误差降至2%。”这为服务周边2000余亩水稻田的育秧需求提供了坚实保障。
孙超表示,中心将在夏收与夏种的间隙,一方面加紧田块整改和基础设施维护,另一方面持续优化新设备应用,总结经验并向周边农业大户推广,“让科技红利惠及更多农户,全面提升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全面服务夏收夏种新挑战。”
高效烘干,“及时雨”润泽抢收路
走进临平区东湖街道泉漳村,新启用的临平区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内,十台大型烘干设备正开足马力,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声昼夜不息。金灿灿的小麦如溪流般涌入,经过高效筛杂、精准低温烘干,最快仅6小时,饱含水分的潮粮便化作可安全仓储的干粮。
“当前正值夏收关键期,我们十台机器24小时‘连轴转’,日烘干能力最高可达300吨,预计本季小麦烘干总量将突破1500吨!”中心运营总经理郑秋杭的介绍中透着紧迫与担当。今年麦收期间阴雨频繁,抢收节奏被迫提前,临平农事服务中心的适时启用,恰如一场解渴的“及时雨”。
种粮大户李勤良的500亩小麦正源源不断运抵中心。“两天内必须完成烘干!”他话语急促却难掩轻松,“以往要奔波40多公里运到良渚烘干,光运输费每年就三四万。现在中心离我田头不到5公里,省时省力不说,运输、人力成本至少降了三分之一!”中心围绕“耕、种、管、收、烘”全链条,预计年烘干稻麦超8000吨,加工稻米4000吨以上,服务能力覆盖全区3万亩农田,成为支撑农业生产的坚实后盾。
全链赋能,打造共富新标杆
目光转向西湖区双浦镇,由西湖区供销社联合西湖区文旅集团共同打造的米润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正以其独特的“智慧内核”服务夏粮归仓。这里不仅拥有先进的全自动稻米加工生产线,更有一颗强大的“数字大脑”——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周边农田的土壤墒情、气象预警、农机调度信息,以及从农户手机端汇聚而来的烘干、加工需求订单。管理人员轻点鼠标,即可实现精准派单、远程监控设备运行状态。
“夏粮烘干高峰期,智能化管理让效率大幅提升,”中心负责人介绍,“通过平台预约,农户可实时查看烘干进度,减少等待时间。我们的全自动加工线,日烘干稻麦超100吨,年烘干能力达5000吨以上,年加工稻米3000吨以上,显著提升了双浦镇约15000亩水稻产区的粮食综合生产与流通效率。”
中心正着力打造从“田头”到“餐桌”的稻米全产业链,依托西湖区优越的区位和生态资源,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品牌化运营,让“西湖粮仓”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同时,中心积极拓展为农服务外延,集农产品销售展示、农业研学体验、技术培训、直播推广等多功能于一体,依托西湖生态优势打造农旅参观走廊,通过品牌化运营、直播带货和体验活动,有效拓宽农产品销路、提升品牌价值,助力双浦优质农产品顺畅进城、农民增收,致力于成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美丽、农民富裕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