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本报记者 付玉玮 通讯员 郭媛媛
访谈嘉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院长、教育部小麦育种工程中心主任 李学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农业高效用水与区域水安全学科群首席科学家 蔡焕杰
农业农村部西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主任、旱地农业专家 上官周平
目前,陕西“三夏”生产进入尾声。面对今春以来持续的日照偏多、气温偏高、降水偏少等问题,陕西多部门协同作战,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出“科技良方”,助力科学抗旱。
在这场与高温干旱的较量中,陕西如何破解“找水”“用水”难题,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日前,记者对话旱作农业领域权威专家,探寻陕西农业抗旱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记者:陕西在抗旱小麦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一些品种在不利天气条件下表现优异。请介绍一下这些品种有哪些优势?在以后的生产中,我们要如何应对异常天气、降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李学军:在小麦育种方面,近年来,陕西通过挖掘抗旱等相关功能基因,利用生物育种技术选育出了一些高产、优质、抗病、耐旱的小麦新品种。新培育的品种抗逆性好,产量比对照品种增加3%至5%,深得种业公司及农民青睐。
今年,异常天气频发,面对环境条件变化,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生物育种的研发投入,重点攻克高产耐逆突破性品种,从源头解决问题。其次,要因地制宜选育良种,深度融合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由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主导、企业参与,建设省级品种展示田,对标志性成果迅速进行大面积推广。最后,依据作物生长阶段及农田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预防、应对和补救措施,以降低损失并促进作物恢复。
记者:抗旱的关键在于用水。在农业抗旱实践中,陕西有哪些创新节水技术,具体成效如何?
蔡焕杰:水是农业的命脉,水安全是食物安全与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陕西在不同区域采用相应的技术模式,在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应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比如,我们在关中大中型灌区,针对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推行“大改小、长改短”“长畦短灌”等方式,对传统地面灌溉技术进行了改进,并实施非充分灌溉制度,实现亩均节水10%以上;在黄土台塬区,针对陕北黄土高原干旱缺水和经济林水分供求矛盾突出等问题,在果园推广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水增产效果显著;在陕北粮食作物种植区,发展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亩均节水30%以上。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缓解了水资源短缺问题,还提升了农业抗旱减灾能力,增加了旱地农田粮食产能。
记者:智能灌溉、滴灌等先进节水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技术在陕西推广得如何,实际运作情况如何?
蔡焕杰:在陕西,推广应用先进节水技术面临着多重挑战,涉及经济、技术和管理等多个层面。先进节水技术使用的设备成本和运行维护费用较高,在苹果、猕猴桃等经济作物中推广比较容易,但粮食作物收益较低、投资回报周期长,农民积极性不足。部分农民对先进节水技术的了解不够充分。设备后期管理与维护体系方面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也限制了技术的推广应用。
针对这些问题,要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先进节水技术,优化技术方案,研发适应性强、简单实用、价格较低的节水技术设备;要加大政府补贴力度,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加强技术培训,完善服务体系,实现农业节水增效与农民持续增收的双重目标。
记者:当前,在旱作农业种植管理体系中,陕西有哪些成效显著的良法?
上官周平:通过近几个月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各地通过良种、良技和良法创新,明显提升了农业抗旱减灾能力。其中,抗旱成效显著的5个“良法”分别是:高效微灌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特别是膜际栽培技术、深翻保墒技术、“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农田土壤质量保育技术。
记者:针对陕西天气情况,在相关政策制定和引导农民科学抗旱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上官周平:未来,陕西农业生产要在以下方面发力:一是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建立有效的水资源调配机制,实现水资源在农业、工业、生态和生活方面的优化调配;二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建立与区域水资源相适应的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之路;三是做好农业节水技术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应用,将品种选择、栽培技术、水肥管理与农业机械等集成一个简易化、普适化的技术体系,为农民提供从种到收的全链条服务;四是加强农业机械的研发与生产,针对区域农业生产实际设计、生产农机;五是推进农业保险创新发展,解决农村饮水设施易损坏、水源不稳定、日常管养经费难以保障等问题;六是健全全民节水参与机制,通过财政补贴推广高效节水灌溉,鼓励农民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