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专家田头“开方” 酸土地成丰收田|银发在一线

开栏语: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火热实践中,一股蕴含着经验与智慧的“银发力量”正悄然涌动。

去年以来,高州市创新打造银发人才驿站,精准对接基层需求,让288名来自农业农村、基层治理、法律法规等领域的资深专家,以“需求点单、驿站下单、老同志接单”的模式,躬身一线,将毕生所学化作解难题、促发展的澎湃动能。

他们褪去的是职务光环,不变的是赤子情怀;霜染的是鬓发,炽热的是初心。田间地头、社区街巷、项目现场,处处是他们躬身实干、传经送宝的身影。他们用专业与热忱,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续写着“退而不休、老有所为”的动人篇章。

即日起,《南方日报·高州视窗》、南方+高州频道与中共高州市委老干部局联合推出“银发在一线”系列报道,走进一线现场,见证银发人才如何用智慧点亮田野、用经验赋能基层的热血故事。

七月流金,高州市宝光街道车田尾村省级丝苗米产业园里,无垠稻浪翻涌着灿灿金波,沉甸甸的稻穗在热风中俯首。收割机轰鸣吞吐,饱满的谷粒如金雨倾泻,空气里弥漫着新稻的甜香。

田埂边,年近七旬的程祖森俯下身,他布满沟壑的手指探入泥土,轻轻捏起一小把,在掌心专注地揉捻、细察:“pH值4.8,酸性还是偏高,得再追施点生石灰。”这位高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老主任,如今作为农业农村银发人才工作站的领路人,正带着种粮户老陈仔细检视改良后的土壤——这片土地曾因酸度过高,饱受僵苗、分蘖稀少的困扰。

今年初春,村委会通过“需求点单”向高州市银发人才驿站发出求援。程祖森闻讯即刻“揭榜”,他肩扛便携式土壤检测仪,踏遍了全村1200亩稻田的田埂,如同一名老练的土地医生在望闻问切。

测得数据让程祖森眉头紧皱:近六成地块的pH值沉在5.5以下:“土壤改良刻不容缓!”

于是,一份融合了现代科技与农艺经验的改良方案在他手中诞生:“每亩精准撒施50公斤生石灰中和酸性,再结合秸秆粉碎深翻还田,配合特选腐熟菌剂加速分解——此乃一举两得之法,既降酸度,又增地力。”

在老陈那方新收的稻田里,程祖森指着成堆的秸秆,眉头早已舒展:“往年烧秸秆,浓烟蔽日,如今粉碎后深埋入土,加上我调试好的复合生物菌剂,只需短短十五日,便能充分腐熟。”老陈蹲下身,双手拨开土层,黝黑的腐殖质包裹着细碎的秸秆纤维,欣喜地说:“程老这法子,真神了!田里分蘖足足多出三成,亩产从1000斤跃升到1150斤,稻米眼见着更亮、更香、更上乘!”

这丰收的重量,是科技点化泥土后沉甸甸的回响。

程祖森还特意指导选用带有强力粉碎功能的收割机,将秸秆瞬间切碎成约5厘米的均匀小段,免去额外粉碎的繁重人工。他翻开那本精心编写的《车田尾村早稻生产手册》,其中酸性土壤改良步骤、秸秆腐熟时间窗口、农机刀片转速等关键参数无不标注得清晰如导航,成为村民手中可随时查阅的“土地改良路线图”。

这是银发力量助推“百千万工程”的日常一幕。

如今,银发人才驿站如磁石般汇聚了涵盖农业农村、基层治理、法律法规等领域的288位银发精英。依托“发布清单—基层点单—驿站下单—银发接单”的精准对接模式,智慧如涓涓细流,精准灌溉基层的干渴之地。仅今年早稻季,程祖森就带领工作站的银发同仁们在车田尾村开展了8次浸润着泥土气息的田间课堂和现场观摩,使得这套改良技术覆盖产业园80%的区域,秸秆还田率也达到了80%的新高度。

“土壤是庄稼的命脉所系,我们这些老农业人,毕生所求不过是把这根基扎得深些,再深些。”程祖森目送着满载稻谷的运粮车驶向加工中心,笑意如涟漪在脸上漾开,“等田里这些秸秆养分完全释放,今秋晚造的稻谷,那香气啊,定要更浓、更醇厚。”

撰文:邱茜 通讯员 何雁玲

图片: 韩嫦

【作者】 邱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