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海东日报
□本报记者 张璐 通讯员 罗世成 摄影报道
七月骄阳似火,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广袤田野里,涌动着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3000公顷冬小麦迎来丰收。近年来,民和县通过科技赋能、绿色发展、循环利用的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粮食安全与产业振兴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为实现粮食高产优产,民和县紧紧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转型升级,为丰收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在品种选育关键环节,民和县大力推广“中麦175”优质高产品种,从源头上为小麦品质筑牢根基。在种植模式上,配套采用覆膜穴播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如同给农田穿上了“智能外衣”,实现保墒、增温、抑草的多重效果,显著提升了种植效率。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运用“一喷三防”绿色防控技术,将病虫害防治效果提升至95%以上,在守护农田生态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了农药使用,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
科学技术的深度应用,让丰收数据更具说服力。经专业测产,民和川水地区冬小麦预计亩均产量可达520公斤,较往年实现稳步增长。这一成绩不仅展现出科技兴农的强大力量,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筑牢了坚实基础。
7月7日,在民和县川口镇史纳村种子基地内,收割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夏日的宁静。6.67公顷颗粒饱满的冬小麦,在机械的高效运转下收入粮仓。“这批种子将运往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等地,助力周边地区粮食稳产增产。”民和县种子站站长王军的话语中,满是自豪与担当。
为确保夏粮颗粒归仓,民和县早谋划、早部署,统筹调配46台联合收割机,组成“抢收铁军”奔赴田间地头。省农机推广总站的专家们迅速行动,围绕收割台高度调节、行进速度把控、滚筒转速设置、风机风量优化等关键环节,对农机手开展“手把手”现场教学。通过理论讲解与实操示范相结合,指导农机手对设备进行针对性调试。经过对不同地块、不同机型的系统采样测算,最终将冬小麦机收损失率稳定控制在1%以内,实现了显著的减损成效。机械化作业不仅大幅提升了收割效率,更以现代科技力量守护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成果,稳稳地托住了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丰收之后,民和县并未止步,而是持续做好夏收的“后半篇文章”,以循环发展理念激活土地潜能。在秸秆处理环节,秸秆打捆机穿梭于田间,将秸秆清理、打捆,使其变身为牛羊的优质饲草料。这一举措既巧妙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保难题,又开辟了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路径,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土地利用方面,民和县抢抓农时,在冬小麦收割后迅速启动复种工作。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种植蔬菜、饲草等作物。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提升土地复种指数,实现“一地多收”,让有限的土地发挥出最大效益,为农民拓宽了增收渠道。
从播种时的辛勤耕耘,到收割时的喜悦欢腾,从田间的希望之苗,到粮仓的累累硕果,民和县冬小麦的丰收,不仅是粮食产量的增长,更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接下来,民和县将继续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优化产业发展模式,以丰收的喜悦为笔,以实干的精神为墨,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