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梅州日报
![]() |
成片的稻田,翻滚的稻浪。(丘林强 摄) |
●静 音 农历三四月间,农谚有“过菜荒”之说,可我眼前的一片花海绿毯却蓬勃生长,油菜、包菜、白菜……尤其是那些油菜花。田里十几个村民在埋头采摘,从他们的笑谈中,我听出一些外地口音。我逮着一个瘦小的菜农:“你们从哪来?”“从贵州过来的。”“为啥不远千里来这,想必你们都是种菜能手?” 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来之前根本没有经验。”她望向自动节水滴灌喷淋的蔬菜地,自信地说:“这里的土地连片好耕作、水利设施也蛮好,我们一家子过来承包这一块30亩地,来了快三年了。” “一块地30亩!”看我咋舌,刚从耕地保护项目现场赶来的下南村林书记,指着眼前巨大矩形烟田,如数家珍:“全村的耕地从之前1173小块整成现在14大块,每块田有几十亩,连片600多亩,承包给5个种植户和一家农业公司种蔬菜和烟稻轮作,采收时有60多个村民在这务工”。“哒哒哒”,两辆大型翻耕机毫无阻挡地飞驰于田间,像是证实林书记的自信。千万株绿茸茸长开的烟苗,展现着眼前的勃勃生机。烟田负责人信心十足地说:整理后的耕地肥力足,烟田亩产增收一两千没问题。 千百年来,土地的起起落落让人感叹不已。 远的不说,就说我家的那块耕地。20世纪80年代初,刚分田到户,夏收时,奶奶对着一屋子金黄的稻谷看了又看,生怕这不是真的。吃饭时,一家人碗里的白米饭都盛得满满的,大家沉浸于香甜米饭的幸福之中。 十几年前,母亲因病不能再劳作,极度虚弱的她,总让我载她到我家田头,当她凝望一片金黄稻浪,嘴角便慢慢上扬。母亲对曾经挥汗躬耕的田地,是那么眷恋和引以为傲,这片耕地是父母养育我们兄妹长大的见证。耕地最先是父母耕种,后来由婶婶接耕,再后来,外出的堂哥坚持不让婶婶耕田,对婶婶说:一年到头辛苦耕种,除去人工肥料,赔本又伤身。 当许多村民纷纷挤进城市,一垄垄田地便任由杂草疯长。多年来,母亲凝望那金黄稻浪的一幕总悬在我的心头。为此,从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种粮补农机补、稻粮增产、再到种粮大户的涌现,从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到确权颁证,是我廿载记者生涯的最密聚焦点和兴奋点。 也曾为种粮大户的困惑而揪心:机械化耕种降本增效,农耕机却被一道道田坎绊住,碎布般的田块拉拽着种粮大户们大干一场的信心。 幸而,一支“神笔”恰逢其时的“挥毫泼墨”奠定了发展的底色。2021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新铺镇率先试点。这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最关键一招:把土地潜在的活力——经营权激活并集约起来,林书记话语中透出发自内心的欣慰,经村干部的努力,集体与全村400多户群众签下土地经营权托管入股协议。改革第二招——耕地保护连片整治得以大刀阔斧实施,撂荒、零散、弃耕地汇成连片良田。“导产业”也由此水到渠成。70多户种植大户,十几家合作社和农业公司在新铺镇“大良田”里大展身手。同福、矮车、潘田等村聚集2000亩土地建起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 如今,从平原到山区,“百亩方”“千亩方”如雨后春笋般呈现,我们的航拍机信马由缰飞越广阔田畴,一年四季“饱览”稻菽千重浪的五彩田园,见证寿乡广袤田野焕发蓬勃生机。更令我欣喜的是,堂哥也回乡成为农场主,闲不住的婶婶在儿子的农场“打零工”,她自诩自己成为月薪三千的领薪农民。 “神笔”又染千重浪,我们家的田地里,又是一片金黄稻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