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昌邑:夏粮丰收归仓,秋粮丰产可期

大众网记者 郑健 潍坊报道

从金黄的麦浪到青翠的幼苗,从驰骋的农机到精准的管理,从科学的储运到智能的产销对接……潍坊昌邑用高效的“三夏”接力,抢抓农时、科学调度,不仅实现了夏粮丰产丰收、颗粒归仓,更通过秋粮全周期的精准田间管理和粮食全链条减损增效,为全年粮食稳产增收筑牢了丰收根基。

夏收夏种顺利完成,夏粮归仓丰产在手

麦浪翻金穗,沃野奏凯歌。在昌邑的广袤田野上,联合收割机组成“钢铁军团”日夜穿梭,金灿灿的麦粒如瀑入车,粮库里新麦堆积如山;夏收余热未散,农机手连夜调试播种机,搭载精密系统的机械随即驶入待播的土地,精准播下玉米、大豆种子……

“一亩地最高能收1600多斤,前面收割机收割小麦,后面高性能玉米播种机就进场,‘双抢’无缝衔接。夏季田,早一宿,高一拳。特别对夏玉米而言,播的早能获得更长的光照和更高的积温,高产就有基础了。”种粮大户夏增信算起了“丰收账”,今年他种植的390亩地,从小麦收获到夏玉米播种,一共只用了2天的时间。

好收成离不开前期的精心呵护。在农业领域,依靠科技赋能,从靠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成为现实,昌邑市坚决树立“夏粮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天不放松”理念,成立了5个技术指导小组,分片包靠,下沉一线开展小麦后期管理技术指导服务。重点围绕防病、防虫、防干热风做好田间管理指导,合理肥水调控,实现“一喷三防”全覆盖,增强小麦灌浆强度,全力提高小麦单产。未雨绸缪做好防灾减灾,密切关注各类灾害性天气,加强天气连阴、烂麦场等灾害防御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当小麦进入成熟期,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收战役正式打响。昌邑市坚持一个“抢”字,突出一个“快”字,及早动手、统筹安排,全力以赴抓好趁晴抢收。突出小麦机收、晾晒烘干、夏种夏管三个主要环节,切实抓好机收减损、收后储存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做到成熟一片、收获一片、播种一片,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应播尽播、面积只增不减。与此同时,农业部门联合气象部门在“三夏”生产期间及时发布《三夏天气专报》4期,督促指导群众抓住有利时机及时抢晴收晒小麦,从农户、技术、收储各环节,多措并举最大限度减损增收。

“夏收争时,夏种抢墒,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通过科学统筹、精细管理,实现了夏粮生产的丰收在手,颗粒归仓。”昌邑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闫文志说。截至6月18日,昌邑80多万亩小麦收获全面告捷。

夏收连夏种。在夏粮颗粒归仓的同时,昌邑大力推行小麦秸秆还田、玉米抢茬直播“小麦玉米一条龙”作业模式,结合天气变化,抢时抢墒播种,加快播种进度,扩大适播面积,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不误农时、种足种好。至6月22日,昌邑市80多万亩夏玉米全部完成适墒播种,目前苗齐、苗匀、苗壮,长势喜人。

田间管理争分夺秒,分类指导精准施策

当金色麦浪褪去,青葱的玉米苗破土而出,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田间管理攻坚战也在悄然打响。

在昌邑市奎聚街道虫埠村的玉米田里,一排排滴灌带在嫩绿的玉米植株间延伸,随着水泵启动,清澈的水流顺着滴灌带缓缓渗出,精准地浸润每一株玉米的根部。“以前大水漫灌,费水费电不说,还得搭上不少人工,现在每一滴水都能物尽其用,玉米反而长得更壮实。”种粮大户付政伟介绍说。

“种子落地,管字上马”。昌邑市持续加力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印发了《2025年昌邑市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项目实施方案》,持续开展“千人下乡·稳粮保供”农技服务大行动,技术人员下沉一线,集成推广包衣良种、高性能播种机单粒精播、合理密植、种肥同播、滴灌水肥一体、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化控防倒、后期“一喷多促”等全生育期精准调控技术,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的推广运用,加快专家产量向农户产量转化、典型产量向大田产量转化。

粮食生产压茬推进,夏灌、夏管紧锣密鼓。昌邑市坚持抗旱防汛两手抓,建立起农业农村、水利、应急、气象等部门高效联动机制,强化灾害天气预警预报,力求科学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同时,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备足农药物资,大力推进统防统治、联防联控、应急防治,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粮食生产筑牢安全防线。

人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滚滚麦浪里,跨区农机手、夜间照明的无人机飞手、粮食经纪人等,构成一道道鲜活剪影。昌邑市每年组织省、市、县多层次的高素质农民培训20余场次、2800多人次,“科技特派员”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现代农业科技带到田间地头,将传统农民培养成“田秀才”“土专家”。通过培训,农民们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理念,成为了粮食生产的主力军。

在搞好集中培训的基础上,点对点的技术指导同样必不可少。昌邑市制定下发了《关于扎实做好稳粮保供网格化帮包指导服务的通知》,组织植保、农技、土肥等方面的专家与200多个规模种植主体结成帮包对子。生产中遇到疑难问题,农户一个电话或一条微信信息,技术人员立即到田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为种植农民解疑答惑。

“三夏”既是夏粮归仓的丰收节点,更是夏种夏管的无缝接力。“田管落实得好,全年增产丰收才更有保障。当前,昌邑市秋粮已全面进入田管阶段,我们及时组织农技人员下沉一线,把夏玉米滴灌密植高产精准调控等关键技术落实到田间地头,同时开展单产提升引领区万亩片、千亩方创建,加快构建‘点上攻关、片方引领、全域提升’工作格局,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闫文志说。

产购储运全链减损,种管收销各环增效

在产量稳步增长的当下,粮食安全的“后半篇文章”——粮食的储存、流通及加工环节,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助阵夏收的“科技神器”不止于收割环节。在昌邑市围子街道,昌邑农创集团上马的昌邑市粮食仓储物流设施配套项目,5个智能化原粮仓(库容5.5万吨)和2台日烘干能力500吨的烘干塔已全部建设完成。

“新收获的小麦的水分在25%左右,而经过烘干环节后,基本控制在14%左右,预计项目投产后粮食日烘干能力可达1000吨,相当于每天能为2000亩小麦提供烘干作业,可以服务周边5.5万亩粮田,为粮食安全再添一道‘保险栓’。”昌邑农创集团负责人于明新说,通过运用烘干、氮气储粮等新技术,更好地实时掌握粮食库存、质量和粮情状态,在种好粮的同时还要储好粮,确保颗粒归仓,这对节约粮食资源、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看不见”的变化,还体现在粮食全链条减损意识上。近年来,昌邑市积极组织工作人员深入昌邑10个镇街区的田间地头,组织开展机收损失标准宣教,围绕调整筛台开合角度、调试机械皮带松紧度、控制拨禾轮转速等实际操作技能,举办机收减损培训,提高机手机收减损能力,从单纯“比谁收得快”升格为“比谁落穗少”,机收损失率降到1%以内。

单打独斗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也正逐渐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取代。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它们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等形式,整合土地资源,实现规模化经营。截至目前,昌邑市家庭承包经营土地面积80.9万亩,流转面积47.65万亩,流转率58.9%,平均流转价格每亩800-1000元,土地大多流转到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社会化服务组织。

“发展现代农业,应当构建更新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我们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社会化服务组织,让新型主体发挥联农带农作用,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昌邑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主任聂仁鹏说,截至去年年底,昌邑共有合作社1046家、家庭农场770家,6家专业合作社入选“2024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

产业全链条升级是产业兴旺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昌邑市着力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等项目实施,形成耕、种、管、收、烘、储、销全程运转体系,培强了潍坊金浩面业有限公司、潍坊丰瑞农业科技有公司、昌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凤翔家庭农场等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了昌邑市优质小麦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昌邑市丰瑞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两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年年岁岁,麦子熟了一回又一回,昌邑市连续多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8万亩以上,总产量连续两年突破11亿斤,粮食生产已经连续六年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长”。

【来源:大众网】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