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阳山“绿富双赢”新探索,林下“生金”,灵芝撑起致富伞

近日,记者来到清远市阳山县七拱镇波记种植家庭农场灵芝基地,见证了当地林下经济的蓬勃发展。在郁郁葱葱的枫林下,密密麻麻的紫褐色灵芝宛如一把把小伞矗立在山坡上,场面蔚为壮观。农场负责人吴房波满脸喜悦地告诉记者,今年他们种植的“阳紫1号”灵芝将迎来大丰收,预计增收近20万元。

阳山县作为林业大县和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县,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全县森林面积达367.05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3.5%,林地面积更是达到了402.55万亩。近年来,阳山加快推动“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不断探索林下食用菌种植产业发展新路子,成功探索出一条以“阳紫1号”灵芝为特色发展产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生态与经济“绿富双赢”路径。

时间回溯到2022年6月,阳山县微生物研究所技术团队在深山中采集到了珍贵的野生紫芝子实体。这一发现犹如找到一把“金钥匙”,开启了阳山特色菌种培育的大门。科研人员通过子实体组织分离技术,从野生紫芝中筛选出菌丝洁白、生长均匀的单菌株,并历经5代母种纯化,淘汰生长缓慢、抗污染能力弱的株系,成功培育出遗传稳定的菌株,并命名为“阳紫1号”。

2023年至2024年,阳山历经两年时间多渠道开展栽培试验,让“阳紫1号”展现出良好的产量及质量。“‘阳紫1号’是阳山人自己的灵芝。”清远市人大代表、阳山县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邹秀娟表示,经过两年的实验栽培,“阳紫1号”展现出极强的环境适应性,不仅耐高温、耐低湿,能从容应对山区气候变化,而且成活率极高。其培育出的子实体菌盖呈半圆形,表面紫黑色且具强漆样光泽,菌肉锈褐色,菌柄长,产孢量大,几乎完美复刻了野生灵芝特征,被证实非常适合阳山山区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也成功填补了阳山区域特色菌种空白,是当之无愧的“阳山人自己的灵芝”。

七拱镇波记种植家庭农场作为“阳紫1号”灵芝种植的核心实验基地,采用了枫木原生态种植模式,实现了“一年种植、多年采摘”。这种种植模式极大降低了种植成本与劳动强度,契合了山区林下种植的需求。吴房波表示,自己种植灵芝已有10多年经验,去年在县微生物研究所的推荐和技术指导下,开始试种5亩“阳紫1号”灵芝。该品种灵芝耐高温、耐低湿,出芝率高达98%,且产量远高于以往种植的其它品种灵芝。“今年我们扩种到30亩,预计今年可以采收到干灵芝2000斤。”吴房波告诉记者。

据了解,今年,波记种植家庭农场为临近的合上村坎下生产队、西路村船洞生产队、大崀镇琶迳村各1户村民及南阳中学教学示范区发放椴木栽培菌种、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并为清远市驻连州市三水瑶族乡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提供了30吨栽培种(椴木),并协助对方在云雾村建立原生态灵芝种植基地6亩,“阳紫1号”灵芝产业发展开始加速。

随着采摘期的到来,周边种植“阳紫1号”灵芝的农户们纷纷反馈,今年灵芝的长势喜人,产量与品质均远超预期。他们对这一品种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计划未来继续种植,并部分打算扩大种植规模。吴房波表示:“‘阳紫1号’灵芝不仅让我们农场实现了增收,更为周边农户提供了致富的新途径。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品种,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文、图 | 记者 李程 通讯员 孟齐飞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