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船每天准时停泊在岸边,等候菜农上船
▲天还没亮,准备乘船的菜农用手电光照亮前行的路
▲在渡船里的短暂时光也是大家难得的空闲时间,菜农们总会分享一些趣事
▲菜农们拄着拐棍上岸
▲为确保航行安全,阆中海事部门加大了江面的巡查力度
▲68岁的王正容(右)在早市卖菜
7月6日凌晨4时17分,当城市还在沉睡,65岁的何春保已经用船桨搅碎了嘉陵江的晨雾,妻子王明华正将十件橙红色救生衣在船舷挂成一排。这是他们守护阆中市江南街道龙王滩码头的第13541个黎明——37年来,这对夫妻的作息始终比江水醒得更早。此刻,近20束手电光正从山间小道汇向龙王滩码头,背篓里新摘的豇豆还挂着露珠,竹笼中的土鸭不时扑棱翅膀,这是独属于川北乡村的“破晓交响曲”。
5时05分,68岁的王正容缓步踏上甲板,背篓里新摘的丝瓜还带着泥土的芬芳。“3点钟我和老伴就打着电筒下地了……”老人用袖口擦拭着菜筐,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菜渍,“赶不上头班船,菜就卖不出个好价钱。”在她身后,十来个银发菜农的背篓里,青笋用稻草捆得齐整,活鸭的脚踝系着红绳——这些细节都是古城早市辨别“农家鲜货”的暗号。
江面因夜雨上涨了2米,阆中市地方海事处执法员杨洪的巡逻艇紧贴着渡船航行。探照灯扫过湍急的漩涡时,他对着扩音器喊出的每个字都混着柴油机的轰鸣:“大家一定要穿好救生衣,注意安全!”
龙王滩码头地处两江交汇处,这条航线一直是龙潭社区菜农前往古城最便捷的通道。“1988年接船时,坐船卖菜的还是这些人。”何春保望着船舱里佝偻的背影说。江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屈甫田感慨道:“公路通了,年轻人开车绕8公里去卖菜,可老人们还是舍不得,2元船票,10多分钟就能到对岸,又快又省钱。”
泛黄的航行日志记录着时代变迁:20世纪90年代单日最高载客量超200人,2017年开始每天接送乘客减少至二三十个,2024年日均载客量不足20人。“不是算经济账的时候,”何春保抚摸着船舷上深浅不一的绳痕,“虽然渡船收入微薄,但阆中市将渡船运营纳入民生兜底保障,有财政补贴,票价十多年没有上涨过。这些老人年轻时坐船送公粮,现在坐船卖菜,渡船就是他们的腿。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就要把渡船一直开下去。”
当朝阳为古城墙镀上金边,菜农们冲向市场的脚步惊飞了江鸥。嘉陵江的晨光里,这艘老渡船划出的不仅是航迹,更丈量着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温度,承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沉甸甸的人情味。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吴小蓉余中华文/图
【来源:南充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