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编著系列著作助力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与传承

李敏军

为深入挖掘和保护广西特色农产品资源,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广西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专家团队历时多年,组织编著8本科普著作,分别为《融水田鲤》《全州禾花鱼》《桂平黄沙鳖》《钦州石金钱龟》《防城港金鲳鱼》《凭祥石龟》《北海象皮螺》《广西特色淡水鱼养殖新模式》。这一系列著作专注于广西农产品地理标志,对当地特色农产品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剖析,记录人文历史、总结技术操作规范,在保护民族农业、传承地域文化等方面意义深远。

专家团队现场调研。张秋明摄

著作深入探究广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细节,分析了不同产地环境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并将这些宝贵经验总结为操作规范。例如,在介绍融水田鲤时,详细阐述了当地独特的稻田养殖模式,如何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实现鱼稻共生,既保证了田鲤的天然品质,又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通过对这些技术的总结与推广,能够有效保护产品的品质特色,传承传统生产技艺,维护农产品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确保这些特色农产品在未来得以持续稳定发展。

专家团队与村民进行交谈。张秋明摄

广西各地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围绕特色农产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一些地方以当地特色农产品为主题举办盛大的节庆活动,如全州地区围绕禾花鱼举办的禾花鱼节,在收获季节,村民们举行传统祭祀仪式,感恩大自然的馈赠,随后开展抓鱼比赛等民俗活动,场面热闹非凡。这些科普著作记录了类似的文化习俗,将其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部分传承下来,让后人能够领略到广西独特的农耕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编写科普著作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资料收集阶段,专家深入研究散落于各地的县志、古籍等零散资料,这些资料由于年代久远、保存不善,查阅难度极大。同时,为获取第一手资料,团队成员深入乡村,走访当地老人,抢救性挖掘那些即将失传的民间农业知识。在对凭祥石龟的调研中,团队成员多次深入凭祥当地的养殖户家中,与经验丰富的养殖户交流,详细了解石龟的养殖历史、传统养殖方法以及当地的市场情况。经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与资料整理工作,团队力求全面、系统、准确地呈现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农产品信息,实现文化传承与知识传播的目标。

开展科普著作赠送活动。张秋明摄

目前,系列著作已作为学生教育教学的优质辅助教材。近年,广西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赠书活动,在新生入学时为每一位新生赠送科普著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著作,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广西农产地标的特色品牌标准化技术。(韦小影)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