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多地墒情恶化,小麦抽穗扬花期遇旱咋管理?

当前,全国小麦主产区正经历罕见干旱天气,多地土壤墒情持续恶化,小麦抽穗扬花期遭遇 “卡脖子” 危机。作为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此时期的管理直接决定穗粒数和千粒重。

本文结合最新技术指导与多地实战经验,系统梳理抗旱保穗核心技术,助力种植户科学应对旱情。

一、干旱对小麦抽穗扬花期的致命影响

1、穗粒数锐减

干旱导致小花退化率增加30%-50%,花粉活力下降50%以上,直接造成每穗粒数减少 5-8 粒。河南南阳实测数据显示,干旱区小麦穗粒数较正常年份减少 12%,减产幅度达 15%-20%。

2、灌浆受阻

持续高温干旱使籽粒灌浆速率降低 20%-30%,千粒重减少 5-10 克。山东德州试验表明,灌浆期干旱导致小麦千粒重下降 8.5 克,亩产损失约 120 公斤。

3、病虫害加剧

干旱削弱小麦抗逆性,蚜虫、茎基腐病等病虫害发生率增加 40% 以上。河北邯郸监测显示,干旱麦田蚜虫百株蚜量达 800 头,较正常田块高 3 倍。

二、抗旱保穗核心技术方案

(一)精准灌溉:把握关键期与节水技术

1、灌溉时机

  • 抽穗期:土壤相对湿度低于 65% 时立即灌溉,亩用水量30-40立方米。
  • 扬花期:避开开花时段(上午 -11点),选择早晚小水勤浇,亩用水量20-30立方米。
  • 灌浆期:保持土壤湿润,每7-10天灌溉一次,防止 “炸芒” 早衰。

2、节水技术

  • 喷灌:采用全圆式喷灌机,雾化指标控制在 4000-5000,避免水滴打击麦叶。
  • 滴灌:选用内镶式滴灌带,滴头流量 1.5-2.0 升 / 小时,间距 30 厘米,较传统灌溉节水 40%。
  • 水肥一体化:随水滴施大量元素水溶肥(N-P-K=20-10-20),亩用量 3-5 公斤,提高肥料利用率 30%。

(二)科学施肥:以肥济水,增强抗逆

1、追肥策略

  • 抽穗期:结合灌溉亩追施尿素5-8公斤+磷酸二铵 3-5 公斤。
  • 扬花期: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0.5%尿素溶液,亩喷液量30公斤,连续喷施2次,间隔 5-7 天。
  • 灌浆期:喷施0.1%硼砂+0.2%硫酸锌溶液,促进籽粒饱满。

2、微肥增效

  • 黄腐酸:每亩用50克黄腐酸钾兑水30公斤喷施,减少叶片蒸腾25%。
  • 硅肥:拔节期亩施硅酸钠10公斤,增强茎秆韧性,提高抗旱能力。

(三)病虫害联防联控:构建 “一喷三防” 体系

1、病害防治

  • 赤霉病:见花打药,选用氰烯菌酯(25% 悬浮剂亩用 100 毫升)+ 戊唑醇(43% 悬浮剂亩用 20 毫升),遇雨需在雨后 6 小时内补喷。
  • 条锈病:病叶率达 0.5% 时,用三唑酮(15% 可湿性粉剂亩用 80 克)+ 丙环唑(25% 乳油亩用 30 毫升)全田喷雾。
  • 白粉病:病叶率超 10% 时,喷施醚菌酯(50% 水分散粒剂亩用 30 克)+ 氟环唑(25% 悬浮剂亩用 40 毫升)。

2、虫害防治

  • 蚜虫:百株蚜量超 500 头时,用吡蚜酮(25% 悬浮剂亩用 20 克)+ 高效氯氰菊酯(4.5% 乳油亩用 30 毫升)。
  • 吸浆虫:成虫期用毒死蜱(48% 乳油亩用 50 毫升)+ 敌敌畏(80% 乳油亩用 100 毫升)熏蒸,傍晚撒施毒土。

3、“一喷三防” 配方

  • 基础配方:杀菌剂(丙硫菌唑·戊唑醇)+ 杀虫剂(吡虫啉)+ 叶面肥(磷酸二氢钾)。
  • 强化配方:杀菌剂(氰烯菌酯)+ 杀虫剂(氯虫・高氯氟)+ 植物生长调节剂(胺鲜酯)。

三、不同生态区差异化管理方案

(一)黄淮海平原灌区

  • 技术要点:推广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全生育期灌溉 4-5 次,每次亩用水 20-25 立方米。

(二)长江中下游麦区

  • 技术要点:稻茬麦田开深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扬花期遇雨及时喷施丙硫菌唑预防赤霉病。

(三)西北旱作区

  • 技术要点:秸秆覆盖保墒,亩覆盖量 300-400 公斤;喷施抗旱剂,亩用量200克。

四、应急补救措施

1、严重干旱田块

  • 喷灌急救:用移动式喷灌机每亩喷水 15-20 立方米,每天早晚各一次,连续 3 天。
  • 叶面补肥:0.5% 尿素 + 0.3% 磷酸二氢钾 + 0.1% 腐殖酸溶液,亩喷液量 40 公斤,间隔 3 天喷施一次。

2、倒伏麦田

  • 严禁扶麦:倒伏后 3 天内喷施 15% 多效唑可湿性粉剂 50 克 / 亩,控制节间伸长。
  • 病害防控:重点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药剂浓度提高 20%。

3、无灌溉条件田块

  • 秸秆覆盖:亩覆盖麦秸400公斤,减少土壤蒸发 40%。
  • 化学调控:喷施脱落酸,亩用量10克,关闭气孔减少水分流失。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