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梯田 突围启示

本文转自:丽水日报

  本报记者 刘淑芳

  叶垟、大垟、后垟三个高山村的故事,内核统一。那就是在耕地保护的政策鼓励下,面对自身先天条件的不足,以“循环共生”为核心理念,深挖“稻”字潜力,拓展“+”字内涵,在有限的垟土之上,实现了单位亩产效益的倍增与生态价值的升华,为高山乡村发展提供了一种破题路径。

  三村在梯田开发中尽显向空间要效益的智慧。“稻+”立体种养模式突破平面耕作局限,通过垂直维度的生态布局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向时间要产出的探索更见巧思,如粮菌轮作让土地“四季无闲”,在不同季节承载高价值作物;而向融合要未来的发展布局,则打通了生态价值转化通道。从单一种养到融合观光、民宿、农产品电商等业态,三产融合为高山农产品拓展了市场空间,有效提升了整体价值。

  他们的实践更昭示着偏远高山村在资源约束下的生存智慧。当景区核心村沐浴旅游红利时,三“垟”选择深耕脚下土地,让垟土自己“生金”。这种不依赖外部输血的内生式振兴,恰是最坚韧的力量源泉。除此,他们摒弃“拼规模”的粗放路径,转而在“精耕”与“特色”中锚定突破点,将耕地保护政策转化为生态农业创新的契机,把高海拔气候劣势变为反季节种植的独特优势,最终在方寸垟土间实现“一亩多收”“一季多产”“一业多赢”的价值升华,用活态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7月04日 12:22[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