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装革履”下田来

本文转自:咸阳日报

高翔正在喷洒农药。本报记者 李石 摄

本报记者 李石

6月29日上午8时40分许,武功县长宁镇田南村,高翔背起30斤重的喷洒箱走向田间,身着商务装脚踩黑皮鞋蹲在田埂上,用手机扫描玉米叶,系统提示:“当前湿度68%,建议9时后进行除草作业。”他看了看表,对照APP上的数据着手调配除草剂,着装讲究的他与传统庄稼汉的形象有些不一样。

今年48岁的高翔,曾是陕西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的一名水电工,2013年开办陕西全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业务涵盖劳务和建筑检测。

“工程承接难,资金回流慢,种地则不一样,只要肯下功夫,土地不会晃荡人。”2021年他做了一个让全村人意外的决定——返乡种地。

“想一出是一出,隔行如隔山。”要从企业老板做回乡间农人,他的想法刚一提出,就遭到了全家反对。

老父亲蹲在门槛上吧嗒吧嗒抽着旱烟,眉头拧成了疙瘩。“锄头都基本没摸过,还种地呢!”妻子也随之泼了盆冷水,“在外头干得好好的,回来弄啥?”

“土地也是我的根,不会咱能学嘛,种地早就不是单纯体力活,靠的是技术和机器,土地回报快,科技务农效益可观。”高翔软磨硬泡,家人勉强同意。

好不容易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土地流转又是一波三折。“碎娃连地都没种过,咋放心交给你?”“别糟蹋了好田!”面对村民质疑,他笑着回应,“只要肯学习,一定能把地种好。”

在村干部的陪同下,挨家挨户签协议付费用做工作,最终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高翔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从80多户村民手中,流转了200亩土地。

“咱不懂种植,只能见样学样,向村里的‘土专家’请教,人家弄啥咱弄啥。”尽管如此,还是栽了一个跟头。

2022年因为经验不足,比例掌握不到位,除草剂打得重,别的农户小麦亩产都在1200斤,他地里的小麦亩产只有900斤。

“那会急得整夜都睡不着。”他说,规模化种植是把双刃剑,效益和风险并存,那年亏了不少钱,都没敢给家人说。

这次的教训也加深了他对小麦“一喷三防”标准化作业的认识。田间管理亲力亲为,不懂就请教,付出有了收获。小麦亩产从2022年的900斤增长到今年的1500斤,2024年种植的玉米亩产达到1200斤。

现在,他不仅学会了用手机APP指导农业种植,还摸索出了麦茬地上种玉米的经验。

“今年采用免耕播种集成技术,省去翻耕整地工序,保留麦茬作天然覆盖层,可以保护土壤肥力,使用新型播种机种玉米像注射器般精准下种,有效促进玉米增产。”高翔说,夏播夏管随种随浇精准灌溉,玉米发芽时间缩短两到三天,发芽率提高了15%。

他介绍,此次播种的玉米“汉单777”高产抗旱生长快,110天后就能收割,比以前的玉米品种缩短了10多天。

为了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今年高翔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等优惠政策,购买了两台收割机和一台新型播种机,自用的同时还以低于市场20元的价格帮助别的农户收割小麦、播种玉米。

从“门外汉”到“老把式”再到“新农人”,田间管理技术日渐成熟,高翔还引领了田南村科学种地之风,村民们也投桃报李帮助他进行浇水、施肥等田间作业。

武功县长宁镇党委书记吴刚介绍,如今许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家中老人侍弄土地已有些力不从心,许多像高翔一样的企业老板返乡创业流转土地发展设施农业。

这些企业家们有资金懂技术,将企业管理经验应用于农业生产,推动了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普及,实现了农业的代际传承创新,目前全镇的土地流转近万亩。

“规模化种植降本增效收成良好,算上农机服务,今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我准备开办家庭农场延伸经营服务价值链,目前正在办理相关手续。”他真正从土地上尝到了甜头。

高翔手持喷头行走在田埂之上,不远处几个老人扶着锄头驻足观望。在这片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上,一场由“新农人”领衔的农业革命正悄然发生。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7月04日 12:21[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