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雨:一部手机“管耕”15万亩田地

本文转自:扬州日报

大学毕业不当“白领”,投身广袤田野追“新”逐“智”

刘欣雨:一部手机“管耕”15万亩田地

编者按

今天的扬州,广袤田野不仅仅是耕耘与收获的场所,也是实现人生理想的舞台,“主角”是一群热爱农业、精通技术、善于经营、懂得管理的新生代,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新农人。

本报今起推出“新农人——乡村振兴的‘新’力量”专栏,对我市新农人优秀典型开展立体化、全方位宣传报道,通过展现他们可感、可知、可亲、可学的创业故事、创新模式、运营理念,吸引更多年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助力乡村发展。

记者 周晗

眼下正是夏种大忙季,刘欣雨这段时间每天四点多起床,一睁眼就要先看看手机。小姑娘皮肤白皙、气质文静,吃住都在田埂边的活动板房,农具就是带在身上的一部手机。记者见到她时,裤腿上有些泥点子,但基本看不出传统农人的样子。

刘欣雨是仪征市壮禾米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手里“管着”近三百台农机具,服务生产面积达15万亩次。

“这一季,我们负责的水稻田亩已基本栽插完成了。”6月27日下午2点半,刘欣雨已经把当天插秧的田块全走了一遍。此时,她再次翻看手机核对,终于松了一口气,“行间距符合标注,田边拐角也都栽插到了,总体质量不错。”

她告诉记者,“沿江主要栽种籼粳稻,虽说装了‘智能管家’,但秧苗栽插不宜超过6月28日,迟了会影响秋收产量。”

1999年出生的刘欣雨,大学专业是艺术设计,最初想当个设计师。2021年从天津财大本科毕业时,她就给扬州一家设计公司投了简历,并很快收到面试通知,没想到却被父亲刘金伟“忽悠”回家“种田”了。

刘金伟是仪征新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技术员,2009年联合几名种植和农机服务大户创办了仪征市壮禾米业专业合作社,为周边农户提供耕、收、播服务。

“农业现代化要从生产方式上补短板、强弱项,但我们知识储备、思想境界跟不上,必须引入新人,应用新技术。”刘金伟告诉记者,“忽悠”女儿回家“种田”,他是有“野心”的,他想设计出一套标准化生产服务流程,让农机农技融为一体,实现“耕种管收储销”一条龙,“这件事做成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会更有保障。”

乖巧听话的刘欣雨,从小就跟随父亲在土地里查看作物生长情况,很早就懂得了“人力不如智力效率高”的道理。2022年她从父亲手里接管合作社,想的不是学会开拖拉机、收割机,也不是撸起袖子、挽起裤腿下地干农活,她想要换一种方式种田。

农机具服务涉及收费,农机手和农户之间常因作业面积、服务质量等产生争执。刘欣雨观察思考后很快找到解决办法:她与一家技术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一套智能管理系统,每台农机链接手机,无论是农机耕播栽还是无人机飞洒,服务的时间、地点、面积、质量等均可实时查看,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刘金伟“当家”时,合作社自主播种面积为3800亩,每年稻前育秧需要“秧池田”上百亩,后来改成工厂化育秧,用地不过十亩,但从厂房将秧苗转运到田块需要大量人工。传统农耕最大的成本是人力,刘欣雨一直琢磨着改变这一现状。有一天,她看军事节目里的坦克受到启发,于是手绘草图,在父亲协助下设计出一种实用新型“水稻育秧铺盘机”,应用效果不错,顺利申报了发明专利。

“现在的智能新技术层出不穷,能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想象空间很大,每做成一项我都很有成就感。”刘欣雨语速很快、思维活跃,敢于“把每块地当作试验田”。近几年,她先后与扬州大学专家教授合作,将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作物施肥管理进行深度融合,研发了“作物营养诊断+因时因田追肥”精准施肥、水稻侧深施肥和氮肥控释技术应用、水稻叶面肥无人机喷施技术应用等一系列成果。

为将合作社粮食烘干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刘欣雨还主导“粮食烘干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研发,在仪征市农业农村局指导下建成“名师工作室”,与推广研究员朱志凌合作建立青年农民创业示范基地。

刘欣雨从事农业生产至今,满打满算不过3年多,但如果你和她聊农事,听起来就像个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农。熟知她的人都知道,这个女孩肯吃苦,一年365天起码有350天住在田埂边的活动板房里;而且动手能力强,能把一些新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刘欣雨正用自己的创新和实践,改变着人们对传统农人的印象。

记者手记: “新农人”的未来在广袤田野

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是紧跟时代的人;是农民,是与时俱进的农民。在扬州,像刘欣雨这样的“新农人”还有很多,他们有情怀、有思路、有经营头脑,且行动力强;他们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农业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积极拥抱现代科技,推动农业向机械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他们对土地真挚的情感证明,乡村振兴到处充满着让土地焕发新生机的创新实践。

随着新技术持续广泛应用,传统产业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持续扩大。“新农人”未来将拥有更多发展机遇,他们将是破解农业农村发展堵点的重要一环,他们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乡村带来新的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和发展希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乡村责编:拓荒牛 )